笔趣阁 www.bqgbook.com,大明国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棣忽然想起了道衍一开始说的话。
“如果朕选择第三条计策。”朱棣看着道衍问道:“大师的意思是,把平安、盛庸,都派到老二身边掌管军权?”
道衍笑道:“那要看陛下究竟放不放心了,或者说,陛下打算做几方制衡。”
“什么意思?”朱棣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陛下若是仅仅不想要二皇子掌握军权,以防出现变故,那把平安和盛庸派到二皇子身边,掌管住军权,也就够了毕竟平安和盛庸应该心里也有数,陛下不杀他们都是法外开恩,若是重新重用他们,那么他们必然会对陛下感激涕零,忠心不二。”
朱棣微微颔首,道理是这个道理,只不过以前他觉得平安和盛庸把他恶心了太久,如今麾下又不缺骁将,没必要留这俩人给自己添堵。
但若是这俩人还有用,而且有大用,朱棣也不介意留着他们再用用。
“所以说,只要陛下重新启用平安和盛庸,那么平安和盛庸决不会被大皇子或者二皇子所拉拢,只会对陛下唯命是从。换言之,他们不会从属于靖难勋贵或者文官集团,陛下您也知道,文官集团对于靖难的事情,他们认为的第一个要负责的人是曹国公李景隆,第二个要负责的人就是盛庸,第三个是平安.平安和盛庸他们俩不可能再被文官集团所接纳了。”
“这便是用平安和盛庸,去制衡二皇子的意思。”
“而若是还不放心平安和盛庸,还可以让顾成老将军和张辅一同去,如此一来,又有了用倾向于大皇子的顾成和张辅,来与二皇子、平安和盛庸,三方来做制衡的意思。”
道衍补充道:“当然了,顾成和张辅,仅仅是倾向于大皇子而已,事实上,他们听的还是陛下的话。”
听完了道衍的话,朱棣眉峰紧蹙。
道衍的提议真的很诱人,如果不考虑朱棣本人与平安、盛庸之间的恩怨的话,朱棣几乎马上就心动了,因为这对朱棣来说实在太具诱惑力了。
朱棣咽了口唾沫,继续问道。
“那大师觉得,是应该把老大派到北京,老二留守南京,还是相反?”
“还有,不管怎么安排,大师觉得朕应该在哪?”
道衍没有直接回答朱棣的问题,而是圆滑地说道。
“只要平安、盛庸、顾成、张辅,这四个将军能够跟二皇子在一起,二皇子断无走偏激之路的可能.至于陛下在哪,臣觉得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应该谁与大皇子在一起?”
朱棣继续问道:“道衍大师不妨直说,若是做制衡,谁应该跟老大在一起?”
道衍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可以让丘福、朱能,与大皇子在一起。”
朱棣点点头,这倒是万全的制衡之术。
毕竟,说的如果直白一些,朱棣不仅仅是朱高炽和朱高煦的爹,还是皇帝,是君父。
朱棣最重要的属性,是他的皇权。
为了自己的皇权,朱棣必须去制衡任何有可能威胁到他皇权的人。
所以,对自己的儿子用制衡术,对于封建帝王来说,简直是再正常的不过的事情,从古至今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值得感叹或者惊讶亦或是唾弃。
朱棣思忖片刻,便觉得,道衍提议“用平安、盛庸、顾成、张辅,来制衡朱高煦;用丘福、朱能,来制衡朱高炽”是完全可行的。
“话说回来,如果把老大和老二分开,也只是暂时解决了立储之争,立储这件事,说到底还是没有解决。”朱棣看向了道衍。
道衍转动手中的念珠,淡淡道:“这便取决于,陛下想要什么样的储君了。”
朱棣毫不犹豫地回答:“能有自己的主见,会处理政务,通晓军略,不受文官集团的控制,同样也不会成为勋贵集团的传声筒,为大明江山的正确延续继续掌舵护航。”
道衍点点头:“如此说来,大皇子和二皇子,倒是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朱棣也是认同了这一点。
“其实陛下还有一点没有提到。”
道衍的三角眼中闪过一丝异彩。
“那便是,陛下如果要拜姜圣为国师,等姜圣和二皇子出狱后,变数可就又多了一重。”
“你是说?”朱棣神情凝重。
道衍干脆说道:“陛下打算把姜圣放到谁的身边?陛下若是用姜圣,那么姜圣做事的方法和思维,必将对整个大明产生影响,毕竟,还有一个多月,三节课的时间,姜圣就要出狱了。到了现在,陛下已经是需要考虑这一点的时候了。”
“呵呵,便如姜圣所说,世上从来就没有永恒的敌人,也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臣相信,陛下这般英武睿智,一定懂得怎样选择对您才是最好的。”
朱棣沉吟不语,片刻后,忽然说道。
“他的那套东西,朕一直心存疑虑,恐怕会动摇大明根基,便是双刃神器一般.看来姜星火,朕必须亲自去诏狱见一见了。”
第190章地主佃农自耕农
朱棣站起身来,缓缓言道。
“姜星火还有最后三节课,就要出狱,在下节课之前,朕会入狱听一两节课,观察其人,来最终判断朕拜其为国师后,是否要用他的办法来发展大明的国力,助朕完成‘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盖世功业。”
“另外,大师所言,先刨除姜星火的干预,仅就两个皇子一南一北的事情,也是有需要商榷的地方。”
朱棣的心思,其实也很好理解。
其实不管是被朱棣名义上否决的‘皇帝-太子’南北京分权,还是如果历史线没有姜星火的干扰,未来必然会出现的朱棣和朱高炽一南一北。
根源都在于明初南北形同两个国家一般的状态。
南方和北方,历经了数百年的分裂,从科举制度、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归属感都是彻底割裂的。
所以,为了大明的统一,在永乐朝乃至后面的两三代君王,都必须选择这条路。
——得有人在南,同时也得有人在北。
那么如果是朱棣自己去坐镇某一个都城,在朱棣此时的心中,还不如让两个儿子一南一北。
&... -->>
朱棣忽然想起了道衍一开始说的话。
“如果朕选择第三条计策。”朱棣看着道衍问道:“大师的意思是,把平安、盛庸,都派到老二身边掌管军权?”
道衍笑道:“那要看陛下究竟放不放心了,或者说,陛下打算做几方制衡。”
“什么意思?”朱棣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陛下若是仅仅不想要二皇子掌握军权,以防出现变故,那把平安和盛庸派到二皇子身边,掌管住军权,也就够了毕竟平安和盛庸应该心里也有数,陛下不杀他们都是法外开恩,若是重新重用他们,那么他们必然会对陛下感激涕零,忠心不二。”
朱棣微微颔首,道理是这个道理,只不过以前他觉得平安和盛庸把他恶心了太久,如今麾下又不缺骁将,没必要留这俩人给自己添堵。
但若是这俩人还有用,而且有大用,朱棣也不介意留着他们再用用。
“所以说,只要陛下重新启用平安和盛庸,那么平安和盛庸决不会被大皇子或者二皇子所拉拢,只会对陛下唯命是从。换言之,他们不会从属于靖难勋贵或者文官集团,陛下您也知道,文官集团对于靖难的事情,他们认为的第一个要负责的人是曹国公李景隆,第二个要负责的人就是盛庸,第三个是平安.平安和盛庸他们俩不可能再被文官集团所接纳了。”
“这便是用平安和盛庸,去制衡二皇子的意思。”
“而若是还不放心平安和盛庸,还可以让顾成老将军和张辅一同去,如此一来,又有了用倾向于大皇子的顾成和张辅,来与二皇子、平安和盛庸,三方来做制衡的意思。”
道衍补充道:“当然了,顾成和张辅,仅仅是倾向于大皇子而已,事实上,他们听的还是陛下的话。”
听完了道衍的话,朱棣眉峰紧蹙。
道衍的提议真的很诱人,如果不考虑朱棣本人与平安、盛庸之间的恩怨的话,朱棣几乎马上就心动了,因为这对朱棣来说实在太具诱惑力了。
朱棣咽了口唾沫,继续问道。
“那大师觉得,是应该把老大派到北京,老二留守南京,还是相反?”
“还有,不管怎么安排,大师觉得朕应该在哪?”
道衍没有直接回答朱棣的问题,而是圆滑地说道。
“只要平安、盛庸、顾成、张辅,这四个将军能够跟二皇子在一起,二皇子断无走偏激之路的可能.至于陛下在哪,臣觉得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应该谁与大皇子在一起?”
朱棣继续问道:“道衍大师不妨直说,若是做制衡,谁应该跟老大在一起?”
道衍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可以让丘福、朱能,与大皇子在一起。”
朱棣点点头,这倒是万全的制衡之术。
毕竟,说的如果直白一些,朱棣不仅仅是朱高炽和朱高煦的爹,还是皇帝,是君父。
朱棣最重要的属性,是他的皇权。
为了自己的皇权,朱棣必须去制衡任何有可能威胁到他皇权的人。
所以,对自己的儿子用制衡术,对于封建帝王来说,简直是再正常的不过的事情,从古至今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值得感叹或者惊讶亦或是唾弃。
朱棣思忖片刻,便觉得,道衍提议“用平安、盛庸、顾成、张辅,来制衡朱高煦;用丘福、朱能,来制衡朱高炽”是完全可行的。
“话说回来,如果把老大和老二分开,也只是暂时解决了立储之争,立储这件事,说到底还是没有解决。”朱棣看向了道衍。
道衍转动手中的念珠,淡淡道:“这便取决于,陛下想要什么样的储君了。”
朱棣毫不犹豫地回答:“能有自己的主见,会处理政务,通晓军略,不受文官集团的控制,同样也不会成为勋贵集团的传声筒,为大明江山的正确延续继续掌舵护航。”
道衍点点头:“如此说来,大皇子和二皇子,倒是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朱棣也是认同了这一点。
“其实陛下还有一点没有提到。”
道衍的三角眼中闪过一丝异彩。
“那便是,陛下如果要拜姜圣为国师,等姜圣和二皇子出狱后,变数可就又多了一重。”
“你是说?”朱棣神情凝重。
道衍干脆说道:“陛下打算把姜圣放到谁的身边?陛下若是用姜圣,那么姜圣做事的方法和思维,必将对整个大明产生影响,毕竟,还有一个多月,三节课的时间,姜圣就要出狱了。到了现在,陛下已经是需要考虑这一点的时候了。”
“呵呵,便如姜圣所说,世上从来就没有永恒的敌人,也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臣相信,陛下这般英武睿智,一定懂得怎样选择对您才是最好的。”
朱棣沉吟不语,片刻后,忽然说道。
“他的那套东西,朕一直心存疑虑,恐怕会动摇大明根基,便是双刃神器一般.看来姜星火,朕必须亲自去诏狱见一见了。”
第190章地主佃农自耕农
朱棣站起身来,缓缓言道。
“姜星火还有最后三节课,就要出狱,在下节课之前,朕会入狱听一两节课,观察其人,来最终判断朕拜其为国师后,是否要用他的办法来发展大明的国力,助朕完成‘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盖世功业。”
“另外,大师所言,先刨除姜星火的干预,仅就两个皇子一南一北的事情,也是有需要商榷的地方。”
朱棣的心思,其实也很好理解。
其实不管是被朱棣名义上否决的‘皇帝-太子’南北京分权,还是如果历史线没有姜星火的干扰,未来必然会出现的朱棣和朱高炽一南一北。
根源都在于明初南北形同两个国家一般的状态。
南方和北方,历经了数百年的分裂,从科举制度、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归属感都是彻底割裂的。
所以,为了大明的统一,在永乐朝乃至后面的两三代君王,都必须选择这条路。
——得有人在南,同时也得有人在北。
那么如果是朱棣自己去坐镇某一个都城,在朱棣此时的心中,还不如让两个儿子一南一北。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