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book.com,大明皇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郑妃静静地听罢,却是嫣然一笑,淡淡地说道:“缘分都是天注定的。臣妾听陛下这么一讲,觉得那句话说的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妾身能与皇上相伴,已经很满足了。……唉……罢了,罢了!陛下既是来这御花园里散心,就不必劳神苦思这些没意义的事了!先到‘小天湖’那边观鱼戏水,休憩一下如何?”
“好吧!”
朱翊钧脸上的表情松弛了下来,仍是背着双手慢慢向前踱了过去。没走几步,他忽然又似想起了什么似的,转头向郑妃说道:“对了!你记得要提醒一下朕,再过十几天就是老王爷的寿辰了,到时候你和朕一起去为爷爷庆贺一下,爷爷不喜欢大操大办。其他人就不用通知了。”
“皇后也不通知一下吗?这不太合适吧。老王爷最喜欢一家人和和睦睦,还是一起去好一些。”郑妃规劝道。
朱翊钧犹豫了一下,想想还是点点头:“好吧!还是爱妃考虑的周到。就依爱妃的,把皇后也叫上,对了!你别忘了把云和公主带上,爷爷最喜欢家中的女孩,朕的几个姑姑从小就受爷爷的宠爱。云和也肯定会受爷爷的喜爱,后宫的事你多操点心!”
“皇上!”郑妃却蓦地打断了他的话,语气里带着一丝隐隐的嗔意,“您又忘了:臣妾只是一介妃嫔,恭妃娘娘有位有德、居宫在前,似乎还轮不到臣妾来指令后宫之事啊!”
“哦……”朱翊钧一怔,圆胖的面庞上慢慢泛起了一缕窘意。他避开了郑妃幽幽的目光,将自己的眼神投在了鞋尖上,低声说道:“知道了,朕待会儿吩咐陈矩传旨给皇后去办理这件事……”
是啊!朱翊钧在心中暗想:恭妃只因生了皇长子,就在名分上似乎顺理成章地被人看成了未来的皇后、未来的“六宫之主”。尽管她的才德远远不及“母仪天下”的标准。
然而,郑妃再有贤德,再有才略,再有自己宠爱,她也只能屈居于妃嫔之位,始终不能公开站到六宫之首的位置上协助自己打理内外事务。一念及此,他也只得在心底深深叹了口气,当下无言无语,和同样也是心事重重的郑妃一道闷闷地往“小天湖”那边踱去。
……
自从被称为人的奇怪生物在地球上行走以来,几千年,也许几十万年间,衡量在地面上前进的最高尺度无非是马的奔跑、滚动的车轮、划桨的船或帆船。在那被意识照亮的、被称之为世界史的狭窄范围内,大量技术进步的成果并没有明显加速运动的节奏。本时空直至十六世纪中旬,地球上在东方交通的速度和节奏才发生根本变化。
在这个世纪的四十至五十年代大明帝国各地、各民族相互靠拢的速度比此前几千年还要快;有了火车、轮船,一天就可以完成以前几天的行程,几分钟、几刻钟就可以到达原先好几个钟头才能走到的地方。然而同时代人无论如何兴高采烈地感觉自有火车、轮船以来速度的新的提高,这种感觉毕竟还没有超出可以捉摸的范围。
火车和轮船这些交通工具只不过将迄今所知速度提高了五倍、十倍、二十倍,目光和心灵都还能够理解它们,能够对这一表面上的奇迹作出解释。然而随着五十年代电报电话的出现,就其影响而言,电的最初若干成就却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还在摇篮时代,电就已经是一个巨人,一切法则都被推翻,所有人类已知的有效的标准都被这一神奇的通讯方式破坏。
作为后世人,我们绝难想象在十六世纪的大明人对电报机最初的成就是何等惊讶。就是那个小小的几乎难以感觉得到的电火花,昨天还只能从闪电中看到它,现在却一下子就获得了跨越好几个国家、山岳和整个大洋进行通讯的神奇力量,既令人感到极其兴奋,又使人瞠目结舌。
墨迹未干的字句,在同一秒钟就能被数千里外所接收、所阅读、所理解,那在细小的电棒的两极之间振荡的看不见的电流能越过整个地球,从地球这一端传到地球另一端。中学的物理老师昨天还只能通过摩擦一根玻璃棒来吸引一小块纸片的那个小玩意儿,今天已比人的肌肉的力量和速度高出百万倍、万万倍,传递消息,驱动有轨电车,用电灯照明街道和房舍,像眼不可见的精灵在空中飘浮。
只是由于这个发明,大明帝国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才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具有决定性的变化。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都知道大明帝国有这种神奇的技术,但没有人能够一窥究竟。这一分钟在马德里,在伦敦、那不勒斯和里斯本发生什么事情,在北京城同时能够知道,自从那时开始对于大明来说,世界就变了,完全变小了!
这十几年来,整个世界都想破解这里面的秘密,然而大明帝国把这项技术最高等级的秘密捂的死死的,甚至锦衣卫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些技术的保密,朝廷也有专门的电话电报局专门负责经营电报电话的业务。总之,大明朝廷管控得很严。然而要实现电话跨洋通话,两边的人直接进行语言沟通目前来说还是不可能的。
怎样使一根电线绕过浩瀚的太平洋这个无比辽阔的大洋,又不允许有一个中间站呢?即使是大明还处在电学的幼年时代,一切因素尚属未知。海洋的深度还未经测量过,对大洋的地理结构只有模糊的认识,还从未试验过在这样的深海中安放的电线能否承受得了如山堆积的海水的巨大压力。
甚至,即使技术上有可能在这么深的海水中安全地铺设这么一条无穷长的电缆,哪里有一艘这么大的船能承载几千海里长的铜铁金属线的重量呢?又哪里有这么强大的电动机,能把一道电流完好无损地输送到如此遥远的距离呢?乘轮船横渡大洋至少也要两三个星期。一切前提条件都不具备。更别说,也还不知道在大洋深处是否存在可能排斥电流的磁性漩流,还没有足够的绝缘材料,没有靠得住的测量仪器,大明的科学家目前还仅只熟悉了电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它们只够使人睁开眼睛,走出无意识的几千年沉睡。
“绝不可能!皇上异想天开!”当万历皇帝一提起横跨大洋铺设电缆的计划,不少学者们便强烈反对。一些最敢干的技术人员也只敢这么说:“以后也许可能吧。”
即便是迄今对完善发报技术作出最大贡献的科学院宋应星教授也认为这种计划是前途难卜的冒险之举。但他又预言道,铺设横跨太平洋的电缆一旦成功,他敢断言“它将是本世纪最光荣的壮举,将永远铭记于史册”。
一个人对奇迹的信念永远是一个奇迹或一件美妙的事情能够产生的首要前提。恰恰在学者们犹豫不决之时,一个固执己见之人淳朴的勇气能把创造性的活动推向前进;在这里,也像大多数情形那样,一个简单的偶然机缘使这一宏伟壮丽的事业获得了推动力。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他固执己见,一定要推进这个项目,甚至不惜拿出内帑也要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他虽然对电学一窍不通,甚至从来没见过一条电缆。但是这位世界上最尊贵的人,天生就有掌控天下的雄心和富有强烈的冒险精神。
大明帝国国子监物理系的两位资深教授领受了这项任务,其中一位是前面提到的宋应星教授,另外一位恰恰是郑妃的父亲郑承宪,名义上也是位国丈。这两位以难以想象的精力投入工作,他和所有专家建立联系,组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有了万历皇帝这位大财主的支持,筹备工作进行的很顺利。只不过,铺设电缆的大致费用是在这项计划付诸实施时唯一有把握的估算,但技术上究竟应如何实施,并无先例可循。
还从来没有人设想过、计划过类似规模的工程。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狭长水带下面铺设电缆怎么能和铺设横跨一整个大洋的海底电缆相提并论呢?
前者只要从一艘普通轮船的露天甲板上卷下几公里的电缆就行了,电缆就如同船锚离开绞盘那样缓慢地一圈一圈沉入水中。在运河铺水下电缆可以不慌不忙地等待一个风平浪静的好日子,人们对水深处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能观察到两岸的动静,从而避免发生任何危险的偶然事件;只要一天就能顺利完成。而在至少要连续航行三星期才能横渡的大洋铺设海底电缆,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海上天气变幻莫测,长好几百倍、重好几百倍的电缆不可能一直放置在露天甲板上。此外,即使是大明帝国在这个时代也没有一艘足够大的海船有那么大的货舱,能装得下由铜、铁和橡胶制成的这个庞然大物,也承载不起它的重量。这至少需要两艘主力船,并且还要有几艘船只随航,以便准确地保持最短的航线,并在发生意外情况时给予救援。
为此,万历皇帝圣旨一下,将东海舰队所有的运输舰调拨给这两人指挥。其中,微山湖号和洞庭湖号运输舰是两艘排水量超过6000吨的大型运输舰,这已经是此时大明帝国能够拿出来的最大型的运输船只了。但这两艘战舰本身都需要改建才能各自整齐地将那连接两大洲的无尽的链条的一半装进船舱。自然,主要的问题始终是电缆本身。对连接世界两大洲的这一条巨大无比的脐带提出了难以想象的要求。一方面,这条电缆必须像钢索一样结实、拉不断,同时又要保持弹性,才能便于铺设。
它必须能够承受得住任何压力、任何重量,又要像丝线一样光滑便于缠绕。它又必须是实心的,又不宜塞得过于饱满,既要坚固,又要精确,精确到能把最微弱的电波传送到几千多海里之外去。这条巨大的缆绳上任何一处有极小的裂缝、微不足道的不平整,都会破坏这二十多天航程路线上的信息传送。看上去,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宋应星和郑承宪知难而进!现在那些工厂日夜赶制金属线,皇帝不屈不挠的意志推动着所有的车轮滚滚向前。吕宋岛上整座铜矿、整座铁矿都用来制作这条绳索,整座整座橡胶树林的橡胶树都为制作如此长的橡胶绝缘护层而流淌胶乳。
这根电缆里面的金属丝线总长六千万海里,足够绕地球三十三圈,连成一条线,也足够把地球和月亮连接起来,仅这一点就足以形象地说明这个工程的规模是何等浩大。华夏自从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修大运河、正德皇帝修铁路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敢尝试比这更宏伟壮丽的工程。
但万历皇帝就是横下一颗心,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工程。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虚荣心,而是他看到了这样做的好处,那就是更加有利于他统治这个华夏有史以来幅员最辽阔的帝国。尤其是祖家的案子,让他察觉到了朝廷对于海外领地控制能力是不足的,一旦国内发生变乱,很有可能这些地方会脱离大明的掌控宣布独立,他也要为子孙后代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万历皇帝的亲自督导下,轰隆轰隆的机器声响了两年之久,电缆像一根细细的不断的线绳从工厂出来缠绕到两艘大船内部,终于,在缠绕了好几千圈之后,两艘大船每一艘都装载了一半缠在线盘上的电缆。有制动闸和倒车装置的笨重的新机器也已安装完毕,这些机器是为了在两三个星期内一口气不停地把电缆沉入大洋深处而设计的。
包括宋应星、郑承宪在内的所有最优秀的电气师、工程技术专家云集船上,以便在整个电缆铺设过程中用他们的仪器不停地监控电流是否受阻。记者、电影摄制组蜂拥到舰队上来,要用文字和影像描述这最激动人心的这一次远航。
……
从正德到洪宪年间,宪政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以后,已经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机制。大明已经发展到了文官政治的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管理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皇帝只抓住了军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以外,其它政务上的事情并不过多的干涉。
换句话说,首相的权利越来越大,但责任也越来越大。最明显的特征是包括首相在内,文官们在行政过程中是要看政... -->>
郑妃静静地听罢,却是嫣然一笑,淡淡地说道:“缘分都是天注定的。臣妾听陛下这么一讲,觉得那句话说的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妾身能与皇上相伴,已经很满足了。……唉……罢了,罢了!陛下既是来这御花园里散心,就不必劳神苦思这些没意义的事了!先到‘小天湖’那边观鱼戏水,休憩一下如何?”
“好吧!”
朱翊钧脸上的表情松弛了下来,仍是背着双手慢慢向前踱了过去。没走几步,他忽然又似想起了什么似的,转头向郑妃说道:“对了!你记得要提醒一下朕,再过十几天就是老王爷的寿辰了,到时候你和朕一起去为爷爷庆贺一下,爷爷不喜欢大操大办。其他人就不用通知了。”
“皇后也不通知一下吗?这不太合适吧。老王爷最喜欢一家人和和睦睦,还是一起去好一些。”郑妃规劝道。
朱翊钧犹豫了一下,想想还是点点头:“好吧!还是爱妃考虑的周到。就依爱妃的,把皇后也叫上,对了!你别忘了把云和公主带上,爷爷最喜欢家中的女孩,朕的几个姑姑从小就受爷爷的宠爱。云和也肯定会受爷爷的喜爱,后宫的事你多操点心!”
“皇上!”郑妃却蓦地打断了他的话,语气里带着一丝隐隐的嗔意,“您又忘了:臣妾只是一介妃嫔,恭妃娘娘有位有德、居宫在前,似乎还轮不到臣妾来指令后宫之事啊!”
“哦……”朱翊钧一怔,圆胖的面庞上慢慢泛起了一缕窘意。他避开了郑妃幽幽的目光,将自己的眼神投在了鞋尖上,低声说道:“知道了,朕待会儿吩咐陈矩传旨给皇后去办理这件事……”
是啊!朱翊钧在心中暗想:恭妃只因生了皇长子,就在名分上似乎顺理成章地被人看成了未来的皇后、未来的“六宫之主”。尽管她的才德远远不及“母仪天下”的标准。
然而,郑妃再有贤德,再有才略,再有自己宠爱,她也只能屈居于妃嫔之位,始终不能公开站到六宫之首的位置上协助自己打理内外事务。一念及此,他也只得在心底深深叹了口气,当下无言无语,和同样也是心事重重的郑妃一道闷闷地往“小天湖”那边踱去。
……
自从被称为人的奇怪生物在地球上行走以来,几千年,也许几十万年间,衡量在地面上前进的最高尺度无非是马的奔跑、滚动的车轮、划桨的船或帆船。在那被意识照亮的、被称之为世界史的狭窄范围内,大量技术进步的成果并没有明显加速运动的节奏。本时空直至十六世纪中旬,地球上在东方交通的速度和节奏才发生根本变化。
在这个世纪的四十至五十年代大明帝国各地、各民族相互靠拢的速度比此前几千年还要快;有了火车、轮船,一天就可以完成以前几天的行程,几分钟、几刻钟就可以到达原先好几个钟头才能走到的地方。然而同时代人无论如何兴高采烈地感觉自有火车、轮船以来速度的新的提高,这种感觉毕竟还没有超出可以捉摸的范围。
火车和轮船这些交通工具只不过将迄今所知速度提高了五倍、十倍、二十倍,目光和心灵都还能够理解它们,能够对这一表面上的奇迹作出解释。然而随着五十年代电报电话的出现,就其影响而言,电的最初若干成就却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还在摇篮时代,电就已经是一个巨人,一切法则都被推翻,所有人类已知的有效的标准都被这一神奇的通讯方式破坏。
作为后世人,我们绝难想象在十六世纪的大明人对电报机最初的成就是何等惊讶。就是那个小小的几乎难以感觉得到的电火花,昨天还只能从闪电中看到它,现在却一下子就获得了跨越好几个国家、山岳和整个大洋进行通讯的神奇力量,既令人感到极其兴奋,又使人瞠目结舌。
墨迹未干的字句,在同一秒钟就能被数千里外所接收、所阅读、所理解,那在细小的电棒的两极之间振荡的看不见的电流能越过整个地球,从地球这一端传到地球另一端。中学的物理老师昨天还只能通过摩擦一根玻璃棒来吸引一小块纸片的那个小玩意儿,今天已比人的肌肉的力量和速度高出百万倍、万万倍,传递消息,驱动有轨电车,用电灯照明街道和房舍,像眼不可见的精灵在空中飘浮。
只是由于这个发明,大明帝国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才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具有决定性的变化。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都知道大明帝国有这种神奇的技术,但没有人能够一窥究竟。这一分钟在马德里,在伦敦、那不勒斯和里斯本发生什么事情,在北京城同时能够知道,自从那时开始对于大明来说,世界就变了,完全变小了!
这十几年来,整个世界都想破解这里面的秘密,然而大明帝国把这项技术最高等级的秘密捂的死死的,甚至锦衣卫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些技术的保密,朝廷也有专门的电话电报局专门负责经营电报电话的业务。总之,大明朝廷管控得很严。然而要实现电话跨洋通话,两边的人直接进行语言沟通目前来说还是不可能的。
怎样使一根电线绕过浩瀚的太平洋这个无比辽阔的大洋,又不允许有一个中间站呢?即使是大明还处在电学的幼年时代,一切因素尚属未知。海洋的深度还未经测量过,对大洋的地理结构只有模糊的认识,还从未试验过在这样的深海中安放的电线能否承受得了如山堆积的海水的巨大压力。
甚至,即使技术上有可能在这么深的海水中安全地铺设这么一条无穷长的电缆,哪里有一艘这么大的船能承载几千海里长的铜铁金属线的重量呢?又哪里有这么强大的电动机,能把一道电流完好无损地输送到如此遥远的距离呢?乘轮船横渡大洋至少也要两三个星期。一切前提条件都不具备。更别说,也还不知道在大洋深处是否存在可能排斥电流的磁性漩流,还没有足够的绝缘材料,没有靠得住的测量仪器,大明的科学家目前还仅只熟悉了电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它们只够使人睁开眼睛,走出无意识的几千年沉睡。
“绝不可能!皇上异想天开!”当万历皇帝一提起横跨大洋铺设电缆的计划,不少学者们便强烈反对。一些最敢干的技术人员也只敢这么说:“以后也许可能吧。”
即便是迄今对完善发报技术作出最大贡献的科学院宋应星教授也认为这种计划是前途难卜的冒险之举。但他又预言道,铺设横跨太平洋的电缆一旦成功,他敢断言“它将是本世纪最光荣的壮举,将永远铭记于史册”。
一个人对奇迹的信念永远是一个奇迹或一件美妙的事情能够产生的首要前提。恰恰在学者们犹豫不决之时,一个固执己见之人淳朴的勇气能把创造性的活动推向前进;在这里,也像大多数情形那样,一个简单的偶然机缘使这一宏伟壮丽的事业获得了推动力。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他固执己见,一定要推进这个项目,甚至不惜拿出内帑也要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他虽然对电学一窍不通,甚至从来没见过一条电缆。但是这位世界上最尊贵的人,天生就有掌控天下的雄心和富有强烈的冒险精神。
大明帝国国子监物理系的两位资深教授领受了这项任务,其中一位是前面提到的宋应星教授,另外一位恰恰是郑妃的父亲郑承宪,名义上也是位国丈。这两位以难以想象的精力投入工作,他和所有专家建立联系,组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有了万历皇帝这位大财主的支持,筹备工作进行的很顺利。只不过,铺设电缆的大致费用是在这项计划付诸实施时唯一有把握的估算,但技术上究竟应如何实施,并无先例可循。
还从来没有人设想过、计划过类似规模的工程。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狭长水带下面铺设电缆怎么能和铺设横跨一整个大洋的海底电缆相提并论呢?
前者只要从一艘普通轮船的露天甲板上卷下几公里的电缆就行了,电缆就如同船锚离开绞盘那样缓慢地一圈一圈沉入水中。在运河铺水下电缆可以不慌不忙地等待一个风平浪静的好日子,人们对水深处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能观察到两岸的动静,从而避免发生任何危险的偶然事件;只要一天就能顺利完成。而在至少要连续航行三星期才能横渡的大洋铺设海底电缆,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海上天气变幻莫测,长好几百倍、重好几百倍的电缆不可能一直放置在露天甲板上。此外,即使是大明帝国在这个时代也没有一艘足够大的海船有那么大的货舱,能装得下由铜、铁和橡胶制成的这个庞然大物,也承载不起它的重量。这至少需要两艘主力船,并且还要有几艘船只随航,以便准确地保持最短的航线,并在发生意外情况时给予救援。
为此,万历皇帝圣旨一下,将东海舰队所有的运输舰调拨给这两人指挥。其中,微山湖号和洞庭湖号运输舰是两艘排水量超过6000吨的大型运输舰,这已经是此时大明帝国能够拿出来的最大型的运输船只了。但这两艘战舰本身都需要改建才能各自整齐地将那连接两大洲的无尽的链条的一半装进船舱。自然,主要的问题始终是电缆本身。对连接世界两大洲的这一条巨大无比的脐带提出了难以想象的要求。一方面,这条电缆必须像钢索一样结实、拉不断,同时又要保持弹性,才能便于铺设。
它必须能够承受得住任何压力、任何重量,又要像丝线一样光滑便于缠绕。它又必须是实心的,又不宜塞得过于饱满,既要坚固,又要精确,精确到能把最微弱的电波传送到几千多海里之外去。这条巨大的缆绳上任何一处有极小的裂缝、微不足道的不平整,都会破坏这二十多天航程路线上的信息传送。看上去,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宋应星和郑承宪知难而进!现在那些工厂日夜赶制金属线,皇帝不屈不挠的意志推动着所有的车轮滚滚向前。吕宋岛上整座铜矿、整座铁矿都用来制作这条绳索,整座整座橡胶树林的橡胶树都为制作如此长的橡胶绝缘护层而流淌胶乳。
这根电缆里面的金属丝线总长六千万海里,足够绕地球三十三圈,连成一条线,也足够把地球和月亮连接起来,仅这一点就足以形象地说明这个工程的规模是何等浩大。华夏自从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修大运河、正德皇帝修铁路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敢尝试比这更宏伟壮丽的工程。
但万历皇帝就是横下一颗心,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工程。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虚荣心,而是他看到了这样做的好处,那就是更加有利于他统治这个华夏有史以来幅员最辽阔的帝国。尤其是祖家的案子,让他察觉到了朝廷对于海外领地控制能力是不足的,一旦国内发生变乱,很有可能这些地方会脱离大明的掌控宣布独立,他也要为子孙后代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万历皇帝的亲自督导下,轰隆轰隆的机器声响了两年之久,电缆像一根细细的不断的线绳从工厂出来缠绕到两艘大船内部,终于,在缠绕了好几千圈之后,两艘大船每一艘都装载了一半缠在线盘上的电缆。有制动闸和倒车装置的笨重的新机器也已安装完毕,这些机器是为了在两三个星期内一口气不停地把电缆沉入大洋深处而设计的。
包括宋应星、郑承宪在内的所有最优秀的电气师、工程技术专家云集船上,以便在整个电缆铺设过程中用他们的仪器不停地监控电流是否受阻。记者、电影摄制组蜂拥到舰队上来,要用文字和影像描述这最激动人心的这一次远航。
……
从正德到洪宪年间,宪政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以后,已经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机制。大明已经发展到了文官政治的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管理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皇帝只抓住了军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以外,其它政务上的事情并不过多的干涉。
换句话说,首相的权利越来越大,但责任也越来越大。最明显的特征是包括首相在内,文官们在行政过程中是要看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