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book.com,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泸水分兵后,诸葛亮率一路大军向西南方进发,他的对手是盘踞在越巂郡的高定元。
越巂郡的范围相当于今四川省的西南部,除这里外高定元的势力还延伸到永昌郡,该郡的范围相当于今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和缅甸的一小部,郡治不韦即今云南省保山市。这一带山川阻隔,道路交通是一个严重问题,与成都平原的来往长期以来依赖于一条古道,这条道名叫旄牛道,早在秦汉之前就已开通,秦时在邛崃山设有邛笮关,由此往西翻过飞越岭,下大渡河,渡河向西,过雪门坎,进入大雪山西边的旄牛,此地在今四川省汉源一带。旄牛道是当年通往西南最重要的商路,商品主要有布帛、铁器和土特产等。
也就是说,过去要从成都到越巂郡只能走旄牛道,而这条道又翻山过河、十分难行。现在,即使这条路也没法走了,因为高定元占据越巂郡以后把旄牛道毁坏,大军要前行,必须另辟他途。
诸葛亮选择了水路,先由僰道沿泸水南下,过安上,再往前到达泸水上的一条支流卑水,也就是今天的美姑河。到这里后诸葛亮没有急于进兵,而是在这里集结休整。
高定元听说诸葛亮亲自前来,十分紧张,他控制的地盘很大,但这也成了他的包袱,为了集中兵力,他把人马从永昌郡全部撤至越巂郡,分兵把守在旄牛、定筰、卑水等几处要地,修建了许多防御营垒。旄牛的位置在越巂郡的北部,这里并没有蜀汉大军,高定元为何在此布下重兵防守?因为他并不清楚诸葛亮的军事部署,旄牛是他的北大门,他必须防守。
盐井是高定元的命根子,它们分布于越巂郡各处,高定元四处设营垒,也与保卫这些盐井有关,所以他不断地集结人马,做好防止敌人进攻的准备,这正中了诸葛亮的下怀,因为夷人善野战,却不善于守城,像高定元这个弄法,形同寻死。
正确的做法是放弃各战略要地,分散到大山之中,蜀汉军队可以占领越巂、永昌两郡,但其主力不敢在此停留太久,主力一撤,再出来作战。所以,诸葛亮不担心敌人聚集在一块,担心的是敌人过于分散。大概高定元被下面的人捧为所谓的夷王,心理比较膨胀,敌进我退的事觉得没面子,还想恃险固守搏上一把吧。
看到敌兵的部署,诸葛亮决定在卑水按兵不动,敌人完成集结后,来个一锅端。蜀军不动,高定元沉不住气了。他的本意是拼死一战,是胜是败赌上一把,现在人家不理你,就好比好斗的拳手上了拳台,又喊又叫又蹦,但对手始终没出现,自己的体力和士气先耗掉了不少。
高定元自忖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派人向他东面的雍闿、孟获求援,但雍闿待在益州郡日子也不好过,蜀汉的中路大军已向他逼近,眼看也是朝不保夕,高定元曾经给过他不少帮助,他平时一向尊重甚至服从高定元,但现在这个局面,让他犹豫不决起来。
不见雍闿的援军,高定元十分生气,逐渐与雍闿生隙。诸葛亮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派随同李恢行动的益州郡太守王士前往雍闿处,对雍闿进行策反。
王士的策反工作有了积极进展,但这时高定元也察觉了雍闿将要生变,于是派部曲袭杀雍闿,同时遇害的还有王士。
还有一种说法,雍闿增援了高定元,他从益州郡发兵想去越巂郡,但诸葛亮已派兵沿泸水一线进行布防,雍闿未能通过,只得退回益州郡,结果又被蜀军打败,逃到了高定元那里,高定元的手下对雍闿很不满,认为他没尽力,结果把他杀了。
不管怎么说,雍闿一死,高定元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外援,如果是高定元主动突袭的益州郡,那他的兵力势必也有所分散,诸葛亮认为发起攻击的时机到了。
诸葛亮下令由卑水进兵,直取高定元的老巢邛都。此战没有悬念,一方是装备优良、准备充分、纪律严明的正规军;一方是由各少数部族拼凑起来的不大听从调令的乌合之众,蜀军很快占领了邛都,俘获了高定元的妻子儿女,高定元仅以身免。
此战结束后诸葛亮向后主呈报了一份战报,在这份报告里诸葛亮觉得高定元已经道穷计尽,他应该俯首投降求得一条生路,但是高定元仍不知死活,又纠合起2000余人,杀人结盟,准备死战到底,结果高定元被斩。至此西路军圆满完成了任务,收复了越巂、永昌二郡。
再说东边,马忠率军进攻牂牁郡也挺顺利,很快击杀了朱褒,占领了牂牁郡。
诸葛亮就让马忠在牂牁郡当太守,招纳叛降,抚恤民众,恢复那里的秩序。马忠为人宽济有度量,喜怒不形于色,处事果断,恩威并立,牂牁郡一带的少数部族既害怕他又尊重他。马忠担任牂牁郡太守五年后才调离,他在南中地区树立了较高的威望。马忠死后南中少数部族首领自行前去吊丧,流涕尽哀,并给他在南中地区立庙。
西边和东边进展都很顺利,只有中间的一路有些麻烦。
王士策反失败,雍闿被杀,孟获成为益州郡少数部族的首领。孟获现在的名气很大,但在当时,知道的人却不多,对孟获其人正史记载也很少,《三国志》从来没提过他,只有其他一些史书简单地提到过他,说他在南中很有威望,夷人汉人对他都很敬重,推测起来他应该出自益州郡的大姓,在当地很有势力,所以雍闿要与他合作。
两汉治南中,郡守多由上面派遣,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这些人来到这里,并没有扎根的打算,干个三年五载就回去,诸事全托付仰仗本地大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上面来的人不通当地语言,也只能由大姓们从中沟通,所以大姓们在南中势力很大。当朝廷强势时,对南中掌控力量强,大姓们也都比较顺从,一旦朝廷力量衰弱,这些大姓便趁机而起,左右地方,雍闿、孟获、朱褒都是这样的人。
孟获的号召力看来很强,他接手后,叛军的势力不降反升,中路军总指挥李恢的兵力有限,一度被孟获的叛军包围在今天的滇池附近,与诸葛亮失去了联系。
此时叛军数倍于李恢,为了打破困局,李恢骗叛军说:“粮食吃完了,打算退回去,我离开乡里已有很长时间,现在才回来,不想再去为朝廷效力了,想回来与你们共同对付朝廷,这都是真心话。”李恢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建宁郡,也属南中地区。李恢这封信其实是诈降信,表示愿意投降叛军。叛军相信了,放松了围城,李恢趁势出击,摆脱了包围,之后集结力量,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控制区南到盘江,东到牂牁郡,使三路大军连成为一片。
高定元死了,雍闿死了,朱褒死了,南中叛乱的几个重要首领都死了,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胜利来得比预想得快,诸葛亮决定抓住机会,向最后的叛军发起总攻。
建兴三年(225)5月诸葛亮率部由邛都等地出发,越过人烟稀少的山区,在一个叫三疑的地方渡过泸... -->>
泸水分兵后,诸葛亮率一路大军向西南方进发,他的对手是盘踞在越巂郡的高定元。
越巂郡的范围相当于今四川省的西南部,除这里外高定元的势力还延伸到永昌郡,该郡的范围相当于今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和缅甸的一小部,郡治不韦即今云南省保山市。这一带山川阻隔,道路交通是一个严重问题,与成都平原的来往长期以来依赖于一条古道,这条道名叫旄牛道,早在秦汉之前就已开通,秦时在邛崃山设有邛笮关,由此往西翻过飞越岭,下大渡河,渡河向西,过雪门坎,进入大雪山西边的旄牛,此地在今四川省汉源一带。旄牛道是当年通往西南最重要的商路,商品主要有布帛、铁器和土特产等。
也就是说,过去要从成都到越巂郡只能走旄牛道,而这条道又翻山过河、十分难行。现在,即使这条路也没法走了,因为高定元占据越巂郡以后把旄牛道毁坏,大军要前行,必须另辟他途。
诸葛亮选择了水路,先由僰道沿泸水南下,过安上,再往前到达泸水上的一条支流卑水,也就是今天的美姑河。到这里后诸葛亮没有急于进兵,而是在这里集结休整。
高定元听说诸葛亮亲自前来,十分紧张,他控制的地盘很大,但这也成了他的包袱,为了集中兵力,他把人马从永昌郡全部撤至越巂郡,分兵把守在旄牛、定筰、卑水等几处要地,修建了许多防御营垒。旄牛的位置在越巂郡的北部,这里并没有蜀汉大军,高定元为何在此布下重兵防守?因为他并不清楚诸葛亮的军事部署,旄牛是他的北大门,他必须防守。
盐井是高定元的命根子,它们分布于越巂郡各处,高定元四处设营垒,也与保卫这些盐井有关,所以他不断地集结人马,做好防止敌人进攻的准备,这正中了诸葛亮的下怀,因为夷人善野战,却不善于守城,像高定元这个弄法,形同寻死。
正确的做法是放弃各战略要地,分散到大山之中,蜀汉军队可以占领越巂、永昌两郡,但其主力不敢在此停留太久,主力一撤,再出来作战。所以,诸葛亮不担心敌人聚集在一块,担心的是敌人过于分散。大概高定元被下面的人捧为所谓的夷王,心理比较膨胀,敌进我退的事觉得没面子,还想恃险固守搏上一把吧。
看到敌兵的部署,诸葛亮决定在卑水按兵不动,敌人完成集结后,来个一锅端。蜀军不动,高定元沉不住气了。他的本意是拼死一战,是胜是败赌上一把,现在人家不理你,就好比好斗的拳手上了拳台,又喊又叫又蹦,但对手始终没出现,自己的体力和士气先耗掉了不少。
高定元自忖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派人向他东面的雍闿、孟获求援,但雍闿待在益州郡日子也不好过,蜀汉的中路大军已向他逼近,眼看也是朝不保夕,高定元曾经给过他不少帮助,他平时一向尊重甚至服从高定元,但现在这个局面,让他犹豫不决起来。
不见雍闿的援军,高定元十分生气,逐渐与雍闿生隙。诸葛亮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派随同李恢行动的益州郡太守王士前往雍闿处,对雍闿进行策反。
王士的策反工作有了积极进展,但这时高定元也察觉了雍闿将要生变,于是派部曲袭杀雍闿,同时遇害的还有王士。
还有一种说法,雍闿增援了高定元,他从益州郡发兵想去越巂郡,但诸葛亮已派兵沿泸水一线进行布防,雍闿未能通过,只得退回益州郡,结果又被蜀军打败,逃到了高定元那里,高定元的手下对雍闿很不满,认为他没尽力,结果把他杀了。
不管怎么说,雍闿一死,高定元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外援,如果是高定元主动突袭的益州郡,那他的兵力势必也有所分散,诸葛亮认为发起攻击的时机到了。
诸葛亮下令由卑水进兵,直取高定元的老巢邛都。此战没有悬念,一方是装备优良、准备充分、纪律严明的正规军;一方是由各少数部族拼凑起来的不大听从调令的乌合之众,蜀军很快占领了邛都,俘获了高定元的妻子儿女,高定元仅以身免。
此战结束后诸葛亮向后主呈报了一份战报,在这份报告里诸葛亮觉得高定元已经道穷计尽,他应该俯首投降求得一条生路,但是高定元仍不知死活,又纠合起2000余人,杀人结盟,准备死战到底,结果高定元被斩。至此西路军圆满完成了任务,收复了越巂、永昌二郡。
再说东边,马忠率军进攻牂牁郡也挺顺利,很快击杀了朱褒,占领了牂牁郡。
诸葛亮就让马忠在牂牁郡当太守,招纳叛降,抚恤民众,恢复那里的秩序。马忠为人宽济有度量,喜怒不形于色,处事果断,恩威并立,牂牁郡一带的少数部族既害怕他又尊重他。马忠担任牂牁郡太守五年后才调离,他在南中地区树立了较高的威望。马忠死后南中少数部族首领自行前去吊丧,流涕尽哀,并给他在南中地区立庙。
西边和东边进展都很顺利,只有中间的一路有些麻烦。
王士策反失败,雍闿被杀,孟获成为益州郡少数部族的首领。孟获现在的名气很大,但在当时,知道的人却不多,对孟获其人正史记载也很少,《三国志》从来没提过他,只有其他一些史书简单地提到过他,说他在南中很有威望,夷人汉人对他都很敬重,推测起来他应该出自益州郡的大姓,在当地很有势力,所以雍闿要与他合作。
两汉治南中,郡守多由上面派遣,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这些人来到这里,并没有扎根的打算,干个三年五载就回去,诸事全托付仰仗本地大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上面来的人不通当地语言,也只能由大姓们从中沟通,所以大姓们在南中势力很大。当朝廷强势时,对南中掌控力量强,大姓们也都比较顺从,一旦朝廷力量衰弱,这些大姓便趁机而起,左右地方,雍闿、孟获、朱褒都是这样的人。
孟获的号召力看来很强,他接手后,叛军的势力不降反升,中路军总指挥李恢的兵力有限,一度被孟获的叛军包围在今天的滇池附近,与诸葛亮失去了联系。
此时叛军数倍于李恢,为了打破困局,李恢骗叛军说:“粮食吃完了,打算退回去,我离开乡里已有很长时间,现在才回来,不想再去为朝廷效力了,想回来与你们共同对付朝廷,这都是真心话。”李恢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建宁郡,也属南中地区。李恢这封信其实是诈降信,表示愿意投降叛军。叛军相信了,放松了围城,李恢趁势出击,摆脱了包围,之后集结力量,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控制区南到盘江,东到牂牁郡,使三路大军连成为一片。
高定元死了,雍闿死了,朱褒死了,南中叛乱的几个重要首领都死了,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胜利来得比预想得快,诸葛亮决定抓住机会,向最后的叛军发起总攻。
建兴三年(225)5月诸葛亮率部由邛都等地出发,越过人烟稀少的山区,在一个叫三疑的地方渡过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