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book.com,诡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新一天的太阳终于挣脱了万恶无比的被窝的封印,无精打采的升上了天空,它今天要做的事情和千百万年前做的都一样,但是在这一片土地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太一样的事情。
草屋之外的青砖地面和草屋内的坐席,每天都是需要打扫和擦拭的,而这些工作,自然就是由这些前来学习的学童来完成。
没有指派,没有轮值,全数都是自愿,愿意来,就早点来做这些准备的工作,不愿意的也不强迫,因为这些事情,在大多数的人眼中,不是一件负担,而是一种荣耀。
在草屋的左侧,一名学童正拿着扫帚一边清扫着青砖之上原本就不多的尘灰,一边愁眉苦脸的念念有词:
“一、二、三、四、五……”
每迈出一步,挥动扫帚清扫石板,学童就一边念叨着,很快就从一数到了十。
早在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就已经发展了整套的数学体系,只不过相对于经学而言,自然是薄弱了一些,不过大体上有的,也差不多都有了。
从一到十的数可以说是自然数学的基础,一二三这三个数字基本从商到汉都没有什么变化,而四五,有人会跟着一二三一样写成四划或者五划,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四和五。
六、八、九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逐步的再简化,在汉代六和八已经完善,和后世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七在商周时期,写得和十差不多,横竖一样长,秦代得时候七渐渐变成竖短横长。当下汉代也承接了秦朝的写法,只不过这个竖逐渐倾斜,然后形成斜竖折笔。为了和十区别,防止混淆,甚至有时候会用“桼”假借作“七”,但并没有全面取代,很多时候只是混用。
十原本只有一竖,后来多了一横,和七最大的不同便是竖长横短,很容易搞混,直至七演变出了一个折勾之后,才渐渐的区分开来。
“七,八……九,九,九……”
小童卡壳了,手中的扫帚也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
对于后世的人而言,或许这种数学的进位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大多数时候连想都不用,便可以直接得出答案,但是对于汉代零基础的这些学童而言,数学上的进位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门槛。
“九,九……”
念叨了半天,却依旧没有能够继续下去,直至旁边的另外一个学童听不下去了,便提醒了一句十之后,这名学童才得以顺利的继续数数下去。
数九一直在卡壳的,其实是南匈奴贵人的孩子,而提醒了一句十的,确是一个汉人孩子。两个孩子并没有认为对方的身份就有什么胡汉的差异,只不过是一样在学屋当中求学的人而已。
在孩子的心中,胡人和汉人之间的界限,恐怕还没有好人和坏人之间界限的清楚明了,再加上前来学屋之内,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的父母,恐怕心思都是一样的,只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甚至在村寨之外,这些学童父亲之间,这些原本根本走不到一起去的胡人和汉人,因为这样一个让自家孩子学习的机会,却不由得成为了邻居,而无形当中,自家孩子的成长就成为了家长拿出来相互比较,证明自家的血统有多么强大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情形,不仅仅是在一个村寨,在开展了教化之后,很多村寨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而这些成长在汉化环境当中的胡人孩子,将来还会成为一个纯粹的胡人么?
………………………………
几日之后。
在平阳政厅当中,斐潜在检阅着这一段时间汇集而来的各地简报。
或许是因为南匈奴和羌人原本就对于汉文化比较认同,所以在这一个阶段的推动当中,胡人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反抗的态度,相反,似乎还颇为配合。
“君侯,为何教化多授孩童……”荀谌作为调配教化官吏的组织者,一边看着这些简报,一边说道。
斐潜笑笑,说道:“孩童易授,成丁难驯……”
这个其实,是在后世经过无数人口检验过的真理。
除了小孩是一张白纸,学了什么,写上去什么,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这个小孩的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或许当父母的自己不爱学习,但是遇到自家的子女学习的时候却是无比的支持,就算砸锅卖铁恐怕都会干。
除了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之外,还有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奈。
成年人毕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要负责更多的社会劳动,而这些劳作,往往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并且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一个成年人在劳作的时候还能持续的学习,无疑是一件极其考验各人毅力和耐力的事情。
所以表现在外的,便是父母苦苦挣扎求生,给子女创造更多求学机会。
汉代也是如此。
这些胡人虽然在生活习惯和汉人有所不同,但是在对待自家的孩子的时候,亲情却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以小孩作为撬动胡人汉化的第一块石头,显然是最为理想不过的。
同样,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隐蔽。
虽然有一些胡人认为该穿汉服,遵守汉人的礼仪多少有些别扭,但是这些只是在成年的那些胡人心中的感觉,对于胡人的孩子而言,更像是一种全新游戏,在他们的心中,绝对没有像成年人那么的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排斥,自然也就更容易接受,形成习惯。
胡人汉化,绝非一朝一夕,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最为致命的。后世被殖民长久了的地区,就算是回归了原本的国家之后,依旧是不是的会有人跳出来,表示各种天雷滚滚的言论……
快的话,一代人,慢的话,两三代人,就足够改变一个民族的习惯。就像是有人说华夏从竖排文字改为横排文字,便是杠精的根源发端一样,从习惯点头到习惯摇头,也不知道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倒退?... -->>
新一天的太阳终于挣脱了万恶无比的被窝的封印,无精打采的升上了天空,它今天要做的事情和千百万年前做的都一样,但是在这一片土地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太一样的事情。
草屋之外的青砖地面和草屋内的坐席,每天都是需要打扫和擦拭的,而这些工作,自然就是由这些前来学习的学童来完成。
没有指派,没有轮值,全数都是自愿,愿意来,就早点来做这些准备的工作,不愿意的也不强迫,因为这些事情,在大多数的人眼中,不是一件负担,而是一种荣耀。
在草屋的左侧,一名学童正拿着扫帚一边清扫着青砖之上原本就不多的尘灰,一边愁眉苦脸的念念有词:
“一、二、三、四、五……”
每迈出一步,挥动扫帚清扫石板,学童就一边念叨着,很快就从一数到了十。
早在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就已经发展了整套的数学体系,只不过相对于经学而言,自然是薄弱了一些,不过大体上有的,也差不多都有了。
从一到十的数可以说是自然数学的基础,一二三这三个数字基本从商到汉都没有什么变化,而四五,有人会跟着一二三一样写成四划或者五划,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四和五。
六、八、九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逐步的再简化,在汉代六和八已经完善,和后世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七在商周时期,写得和十差不多,横竖一样长,秦代得时候七渐渐变成竖短横长。当下汉代也承接了秦朝的写法,只不过这个竖逐渐倾斜,然后形成斜竖折笔。为了和十区别,防止混淆,甚至有时候会用“桼”假借作“七”,但并没有全面取代,很多时候只是混用。
十原本只有一竖,后来多了一横,和七最大的不同便是竖长横短,很容易搞混,直至七演变出了一个折勾之后,才渐渐的区分开来。
“七,八……九,九,九……”
小童卡壳了,手中的扫帚也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
对于后世的人而言,或许这种数学的进位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大多数时候连想都不用,便可以直接得出答案,但是对于汉代零基础的这些学童而言,数学上的进位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门槛。
“九,九……”
念叨了半天,却依旧没有能够继续下去,直至旁边的另外一个学童听不下去了,便提醒了一句十之后,这名学童才得以顺利的继续数数下去。
数九一直在卡壳的,其实是南匈奴贵人的孩子,而提醒了一句十的,确是一个汉人孩子。两个孩子并没有认为对方的身份就有什么胡汉的差异,只不过是一样在学屋当中求学的人而已。
在孩子的心中,胡人和汉人之间的界限,恐怕还没有好人和坏人之间界限的清楚明了,再加上前来学屋之内,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的父母,恐怕心思都是一样的,只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甚至在村寨之外,这些学童父亲之间,这些原本根本走不到一起去的胡人和汉人,因为这样一个让自家孩子学习的机会,却不由得成为了邻居,而无形当中,自家孩子的成长就成为了家长拿出来相互比较,证明自家的血统有多么强大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情形,不仅仅是在一个村寨,在开展了教化之后,很多村寨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而这些成长在汉化环境当中的胡人孩子,将来还会成为一个纯粹的胡人么?
………………………………
几日之后。
在平阳政厅当中,斐潜在检阅着这一段时间汇集而来的各地简报。
或许是因为南匈奴和羌人原本就对于汉文化比较认同,所以在这一个阶段的推动当中,胡人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反抗的态度,相反,似乎还颇为配合。
“君侯,为何教化多授孩童……”荀谌作为调配教化官吏的组织者,一边看着这些简报,一边说道。
斐潜笑笑,说道:“孩童易授,成丁难驯……”
这个其实,是在后世经过无数人口检验过的真理。
除了小孩是一张白纸,学了什么,写上去什么,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这个小孩的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或许当父母的自己不爱学习,但是遇到自家的子女学习的时候却是无比的支持,就算砸锅卖铁恐怕都会干。
除了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之外,还有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奈。
成年人毕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要负责更多的社会劳动,而这些劳作,往往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并且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一个成年人在劳作的时候还能持续的学习,无疑是一件极其考验各人毅力和耐力的事情。
所以表现在外的,便是父母苦苦挣扎求生,给子女创造更多求学机会。
汉代也是如此。
这些胡人虽然在生活习惯和汉人有所不同,但是在对待自家的孩子的时候,亲情却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以小孩作为撬动胡人汉化的第一块石头,显然是最为理想不过的。
同样,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隐蔽。
虽然有一些胡人认为该穿汉服,遵守汉人的礼仪多少有些别扭,但是这些只是在成年的那些胡人心中的感觉,对于胡人的孩子而言,更像是一种全新游戏,在他们的心中,绝对没有像成年人那么的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排斥,自然也就更容易接受,形成习惯。
胡人汉化,绝非一朝一夕,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最为致命的。后世被殖民长久了的地区,就算是回归了原本的国家之后,依旧是不是的会有人跳出来,表示各种天雷滚滚的言论……
快的话,一代人,慢的话,两三代人,就足够改变一个民族的习惯。就像是有人说华夏从竖排文字改为横排文字,便是杠精的根源发端一样,从习惯点头到习惯摇头,也不知道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倒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