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book.com,大唐第一公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目,不管是武皇后,还是朝中大臣,都认为面对野心勃勃的吐蕃,唐军不能冒进,只能固守边境,防止吐蕃侵犯。
李治深知太平盛世得来不易,暂时向群臣妥协,但仍然不放弃打击吐蕃的计划。
执失云渐十一岁入选千牛备身后,便被李治接入宫中教养,教导他军事谋略的是能征善战的老将谋臣,教授他诗书礼乐的是举世闻名的鸿儒学士,而一遍遍向他强调西域战略地位的,是李治本人。
李治对执失云渐寄予厚望,派他前往剑南,便是为以后对吐蕃用兵做准备。
此次剑南大胜,虽说领兵的人是大总管程锦堂,执失云渐只是其中一道行军,但战报中说他稳扎稳打,不冒险躁进,关键时刻又能出其不意,屡立奇功,有昔日卫国公李靖之风。
看到悉心培养的后辈表现杰出,李治自然欣慰不已。
武皇后对执失云渐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太宗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一批忠心耿耿的将才,其中大多数人是大唐开国功臣之后,出身高贵,根基牢固,对临朝听政的她恭敬有余,忠心不足。她可以驱使寒门学子,收服世家文臣,但军中的武将软硬不吃,根本不听从她的号令。
执失云渐的祖父是归顺大唐的突厥酋长,祖母是九江大长公主,又是李治手把手教出来的,显然也是一个只忠于李姓的武将。
武皇后更喜欢油滑殷勤、识时务的程锦堂。
帝后二人一个喜气洋洋,一个淡漠冷静。
宫里的人谁也不敢得罪,无奈之下,不得不谨小慎微,当着李治的面时嬉笑奉承,夸执失云渐骁勇善战,是当世奇才。等到了武皇后跟前,绝口不提剑南战事。
裴英娘看不懂李治的军事举措对朝政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过有一点她模糊知道一些。
随着吐蕃的强盛和突厥的复兴,唐无力解决西境威胁,选择以守势为主,在边境举兵屯守,威慑吐蕃诸胡,使得边陲兵强马壮,而京师空虚,埋下隐患。
从武则天当政,到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便是边疆的十个节度:安西节度抚宁西域,北庭节度防制突骑驰、坚昆,河西节度隔断吐蕃、突厥,朔方节度捍御突厥,河东节度与朔方相掎角以御突厥,范阳节度镇御奚、契丹,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陇右节度备御吐蕃,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另有岺南五府经略,负责绥静南方各少数部族。
这一套防御体系在对外防御上是较为严密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互为犄角,同时,又可以彼此牵制,互相防范,不至由于兵力过重而导致边将作乱。
从李治,武皇后,到玄宗李隆基,三代帝王煞费苦心,才最终确立这套严密又灵活的防御体系。
但制度是一回事,具体运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将帅久任,不按时换防;一人兼任数镇节度使,增加了边将谋反的可能性,为其作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安禄山身兼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又向朝廷请求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将官,手握重兵,声威赫赫。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起兵,拉开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强盛的大唐自此由盛转衰,中原以北十室九空,生灵涂炭,饿殍遍野,骨肉分离。
一场叛将作乱引发的战争,将辉映千古的大唐帝国拉下泥沼,险些覆灭。
朝廷艰难收复部分失地后,依然无力束缚地方藩镇,虽然曾多次发兵讨伐割据一方的藩镇,但收效甚微,最终,唐还是亡于藩镇之手。
裴英娘占着历史的便宜,知道节度使拥兵自重会导致的危害,但武皇后和朝堂上的那些谋臣就不知道吗?他们老谋深算,比她更清楚屯兵边境的利弊之处,可朝廷没有其他选择,战争会拖垮一个强盛的国家,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太平已久,朝廷不能贸然起兵攻打吐蕃,即使能战胜对方,也是得不偿失。
派兵严守边境,是眼下最稳妥、最省力的办法。
李治想通过战争解除忧患,难于登天,不止武皇后反对他的军事构想,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也更偏向于由进攻转为防御。
裴英娘只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室公主,人微言轻,不可能像李弘、李贤那样上书李治,分析时局,她真上书了也没人把她当回事,还会斥责她狂妄愚蠢,把朝政当成儿戏。
而且安禄山的叛变,只是引发朝堂动荡的直接原因,玄宗当政后期,耽于享乐,政治**,繁华之后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才是衰败的真正内因。
这些复杂的情势,裴英娘只知道一些大概,根本说不出所以然来。
她和李令月讨论过,李令月嘻嘻哈哈一阵,取笑她是不是爱慕哪位凯旋将士,还闹着要去找李治为她赐婚。
裴英娘哭笑不得,只能悄悄把自己的担心讲给李旦听,如果说有谁会认真听她讲述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大概只有李旦。
李旦听她絮絮叨叨抱怨一通,笑了笑,“昔日突厥举兵压境,满朝文武商量着迁都,唯有大父坚决反对,他任用胡人,以夷制夷,其中艰险,不亚于与虎谋皮,大父雄韬武略,方能稳定局势,击灭诸胡,如果换成另一个人,或许都城早就换了。这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谋划,成败如何,和隐患无关,得看布局之人能不能掌握全局。”
言下之意,只要当政者时刻保持清醒,能威慑边疆守将,边境隐患不足为虑。
裴英娘听李旦说得自信从容,心中暗叹一口气,阿兄啊,那个掌握不了全局,导致大唐崩盘的人,就是你儿子呀!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关于吐蕃、节度使、高句丽等内容,引用摘抄自《隋唐五代史》军事卷相关部分和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
虽然是放飞写的,但是军事上还是想尽量贴近史实一点,所以引用了资料,以后如果有引用摘抄的内容,会在内容提要写明,大家买之前看一下内容提要,可以斟酌着看还是不看O(∩_∩)O哈!
隋、唐两个朝代都想灭掉高句丽,原因比较复杂,简单一点说,因为之前汉末时天下大乱,接着魏晋纷争,五/胡/乱/华,中原无暇东顾,高句丽渐渐发展强大,隐隐有屹立东亚的架势,而且高句丽不像当时的日本那么听话,对唐朝抱有很强烈的敌意,唐朝皇帝如果想要坐稳江山,必须除掉高句丽这个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李治坚持要灭高句丽。
另外文里还是把军事方面的内容写简单了很多,文里的叙述粗暴幼稚,事实上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很复杂,史学家们意见不一,只有一点:绝对不是杨贵妃的锅~她的兄弟是真祸害没错
还有由于涉及到民、族、和、谐,后文会虚拟出一个异族国家……不能写真民、族
在目,不管是武皇后,还是朝中大臣,都认为面对野心勃勃的吐蕃,唐军不能冒进,只能固守边境,防止吐蕃侵犯。
李治深知太平盛世得来不易,暂时向群臣妥协,但仍然不放弃打击吐蕃的计划。
执失云渐十一岁入选千牛备身后,便被李治接入宫中教养,教导他军事谋略的是能征善战的老将谋臣,教授他诗书礼乐的是举世闻名的鸿儒学士,而一遍遍向他强调西域战略地位的,是李治本人。
李治对执失云渐寄予厚望,派他前往剑南,便是为以后对吐蕃用兵做准备。
此次剑南大胜,虽说领兵的人是大总管程锦堂,执失云渐只是其中一道行军,但战报中说他稳扎稳打,不冒险躁进,关键时刻又能出其不意,屡立奇功,有昔日卫国公李靖之风。
看到悉心培养的后辈表现杰出,李治自然欣慰不已。
武皇后对执失云渐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太宗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一批忠心耿耿的将才,其中大多数人是大唐开国功臣之后,出身高贵,根基牢固,对临朝听政的她恭敬有余,忠心不足。她可以驱使寒门学子,收服世家文臣,但军中的武将软硬不吃,根本不听从她的号令。
执失云渐的祖父是归顺大唐的突厥酋长,祖母是九江大长公主,又是李治手把手教出来的,显然也是一个只忠于李姓的武将。
武皇后更喜欢油滑殷勤、识时务的程锦堂。
帝后二人一个喜气洋洋,一个淡漠冷静。
宫里的人谁也不敢得罪,无奈之下,不得不谨小慎微,当着李治的面时嬉笑奉承,夸执失云渐骁勇善战,是当世奇才。等到了武皇后跟前,绝口不提剑南战事。
裴英娘看不懂李治的军事举措对朝政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过有一点她模糊知道一些。
随着吐蕃的强盛和突厥的复兴,唐无力解决西境威胁,选择以守势为主,在边境举兵屯守,威慑吐蕃诸胡,使得边陲兵强马壮,而京师空虚,埋下隐患。
从武则天当政,到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便是边疆的十个节度:安西节度抚宁西域,北庭节度防制突骑驰、坚昆,河西节度隔断吐蕃、突厥,朔方节度捍御突厥,河东节度与朔方相掎角以御突厥,范阳节度镇御奚、契丹,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陇右节度备御吐蕃,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另有岺南五府经略,负责绥静南方各少数部族。
这一套防御体系在对外防御上是较为严密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互为犄角,同时,又可以彼此牵制,互相防范,不至由于兵力过重而导致边将作乱。
从李治,武皇后,到玄宗李隆基,三代帝王煞费苦心,才最终确立这套严密又灵活的防御体系。
但制度是一回事,具体运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将帅久任,不按时换防;一人兼任数镇节度使,增加了边将谋反的可能性,为其作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安禄山身兼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又向朝廷请求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将官,手握重兵,声威赫赫。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起兵,拉开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强盛的大唐自此由盛转衰,中原以北十室九空,生灵涂炭,饿殍遍野,骨肉分离。
一场叛将作乱引发的战争,将辉映千古的大唐帝国拉下泥沼,险些覆灭。
朝廷艰难收复部分失地后,依然无力束缚地方藩镇,虽然曾多次发兵讨伐割据一方的藩镇,但收效甚微,最终,唐还是亡于藩镇之手。
裴英娘占着历史的便宜,知道节度使拥兵自重会导致的危害,但武皇后和朝堂上的那些谋臣就不知道吗?他们老谋深算,比她更清楚屯兵边境的利弊之处,可朝廷没有其他选择,战争会拖垮一个强盛的国家,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太平已久,朝廷不能贸然起兵攻打吐蕃,即使能战胜对方,也是得不偿失。
派兵严守边境,是眼下最稳妥、最省力的办法。
李治想通过战争解除忧患,难于登天,不止武皇后反对他的军事构想,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也更偏向于由进攻转为防御。
裴英娘只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室公主,人微言轻,不可能像李弘、李贤那样上书李治,分析时局,她真上书了也没人把她当回事,还会斥责她狂妄愚蠢,把朝政当成儿戏。
而且安禄山的叛变,只是引发朝堂动荡的直接原因,玄宗当政后期,耽于享乐,政治**,繁华之后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才是衰败的真正内因。
这些复杂的情势,裴英娘只知道一些大概,根本说不出所以然来。
她和李令月讨论过,李令月嘻嘻哈哈一阵,取笑她是不是爱慕哪位凯旋将士,还闹着要去找李治为她赐婚。
裴英娘哭笑不得,只能悄悄把自己的担心讲给李旦听,如果说有谁会认真听她讲述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大概只有李旦。
李旦听她絮絮叨叨抱怨一通,笑了笑,“昔日突厥举兵压境,满朝文武商量着迁都,唯有大父坚决反对,他任用胡人,以夷制夷,其中艰险,不亚于与虎谋皮,大父雄韬武略,方能稳定局势,击灭诸胡,如果换成另一个人,或许都城早就换了。这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谋划,成败如何,和隐患无关,得看布局之人能不能掌握全局。”
言下之意,只要当政者时刻保持清醒,能威慑边疆守将,边境隐患不足为虑。
裴英娘听李旦说得自信从容,心中暗叹一口气,阿兄啊,那个掌握不了全局,导致大唐崩盘的人,就是你儿子呀!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关于吐蕃、节度使、高句丽等内容,引用摘抄自《隋唐五代史》军事卷相关部分和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
虽然是放飞写的,但是军事上还是想尽量贴近史实一点,所以引用了资料,以后如果有引用摘抄的内容,会在内容提要写明,大家买之前看一下内容提要,可以斟酌着看还是不看O(∩_∩)O哈!
隋、唐两个朝代都想灭掉高句丽,原因比较复杂,简单一点说,因为之前汉末时天下大乱,接着魏晋纷争,五/胡/乱/华,中原无暇东顾,高句丽渐渐发展强大,隐隐有屹立东亚的架势,而且高句丽不像当时的日本那么听话,对唐朝抱有很强烈的敌意,唐朝皇帝如果想要坐稳江山,必须除掉高句丽这个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李治坚持要灭高句丽。
另外文里还是把军事方面的内容写简单了很多,文里的叙述粗暴幼稚,事实上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很复杂,史学家们意见不一,只有一点:绝对不是杨贵妃的锅~她的兄弟是真祸害没错
还有由于涉及到民、族、和、谐,后文会虚拟出一个异族国家……不能写真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