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book.com,抗日小山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世界上有无数的小人物,在他们各自的一生里,作为他们本人也许会觉得自己活得轰轰烈烈,但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却连浪花也一朵未曾激起,作为人类的个体绝大多数人都被一句历史的传承或人类的繁衍而概括掉了,最后湮没无闻。
但也会有极个别的小人物会被后世人记住,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出现在历史的拐点上。
例如,有个年仅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叫普林西普,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他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财大公夫妇,而这一次被后人命名萨拉热窝事件的事,就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37年7月7日。
北平芦沟桥。
又一个小人物站到了历史的拐点上,他叫志村菊次郎,大日本帝国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当日军在宛平县城外演习时,这个叫志村的二等兵“失踪”了,但令人搞笑的是这个叫志村菊次郎的小人物在二十分钟后又回到了自己的部队,他的“失踪”原因是因为他闹肚子了。
后来他被日军退出现役,遣送回国。
1944年再次应征入伍的志村菊次郎在缅甸被中华民国新编第一军孙立人部击毙。
志村菊次郎同样是一个小人物,他之所以被人们记住并不是因为他在失踪的那二十分钟里在并不属于他的土地上因为生理排泄的需要拉了泡稀屎,而是因为在他失踪的二十分钟里,蓄谋以久的日军认为这个失踪的日本兵进了宛平县城,于是中日军队发生了交涉,交涉未果。
于是,几发日军的迫击炮弹飞进了宛平县城,中国军队开始反击,芦沟桥事变也就是七七事变就这样爆发了。
在七七事变的最初几天里,战斗虽然激烈,但规模并不是很大。
日军不断地与宋哲元谈判签订议又不断地撕毁协议,而宋哲元依然幻想着在自己做出少许让步的情况下,能够象原来那样与日军相安无事。
正是在他的忽视中,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已经部署到位了,当日军人数达到五万多人的时候,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7月28日凌晨,南苑二十九军兵营外。
一个十八九岁的学生兵正趴在战壕里,向前方张望着,单细的身材,下巴上已经长出了淡淡的绒毛,穿着肥大的粗布军服,他叫吴鸿羽,他和身边许许多多打扮身材相近的士兵一些,属于组建没有多久的学生军训团。
学生永远是中国人中最热血的一种人群,因为他们有热情有冲劲,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吴鸿羽来到学生军训团已经有两个多月了。
他至今还记得东北流亡学生在他们学校慷慨激昂的演讲,记得那首让他感同身受的《松花江上》,就象同学们所说的那样,都要亡国了,还读什么书,还是先救亡图存吧。>
世界上有无数的小人物,在他们各自的一生里,作为他们本人也许会觉得自己活得轰轰烈烈,但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却连浪花也一朵未曾激起,作为人类的个体绝大多数人都被一句历史的传承或人类的繁衍而概括掉了,最后湮没无闻。
但也会有极个别的小人物会被后世人记住,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出现在历史的拐点上。
例如,有个年仅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叫普林西普,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他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财大公夫妇,而这一次被后人命名萨拉热窝事件的事,就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37年7月7日。
北平芦沟桥。
又一个小人物站到了历史的拐点上,他叫志村菊次郎,大日本帝国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当日军在宛平县城外演习时,这个叫志村的二等兵“失踪”了,但令人搞笑的是这个叫志村菊次郎的小人物在二十分钟后又回到了自己的部队,他的“失踪”原因是因为他闹肚子了。
后来他被日军退出现役,遣送回国。
1944年再次应征入伍的志村菊次郎在缅甸被中华民国新编第一军孙立人部击毙。
志村菊次郎同样是一个小人物,他之所以被人们记住并不是因为他在失踪的那二十分钟里在并不属于他的土地上因为生理排泄的需要拉了泡稀屎,而是因为在他失踪的二十分钟里,蓄谋以久的日军认为这个失踪的日本兵进了宛平县城,于是中日军队发生了交涉,交涉未果。
于是,几发日军的迫击炮弹飞进了宛平县城,中国军队开始反击,芦沟桥事变也就是七七事变就这样爆发了。
在七七事变的最初几天里,战斗虽然激烈,但规模并不是很大。
日军不断地与宋哲元谈判签订议又不断地撕毁协议,而宋哲元依然幻想着在自己做出少许让步的情况下,能够象原来那样与日军相安无事。
正是在他的忽视中,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已经部署到位了,当日军人数达到五万多人的时候,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7月28日凌晨,南苑二十九军兵营外。
一个十八九岁的学生兵正趴在战壕里,向前方张望着,单细的身材,下巴上已经长出了淡淡的绒毛,穿着肥大的粗布军服,他叫吴鸿羽,他和身边许许多多打扮身材相近的士兵一些,属于组建没有多久的学生军训团。
学生永远是中国人中最热血的一种人群,因为他们有热情有冲劲,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吴鸿羽来到学生军训团已经有两个多月了。
他至今还记得东北流亡学生在他们学校慷慨激昂的演讲,记得那首让他感同身受的《松花江上》,就象同学们所说的那样,都要亡国了,还读什么书,还是先救亡图存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