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book.com,指点江山之杀边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江南水师驻扎在渤海郡已有三年,秋明哲的马步都扎得有模有样了。
剿匪之后,江南水师无大事,平日紧锣密鼓地Cao兵练马,军师沈翊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练兵上,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让他忘却仇恨,反倒让他变得愈发坚韧不拔,一洗雪耻的梦依然在他梦里夜夜出现,刻骨铭心的仇恨早已在心底生根发芽,又怎能轻易地忘怀?
梁文锦与莫问挑起了重担,每月循例去幽州、青州、兖州视察一次,每三个月汇演一次。徐州将领杜存远、交州将领郑云龙因东征与秋惊寒结下情谊,经常与江南水师互通有无,江南水师治下的幽州老将吕志平就更不用说了,时常拜谒秋惊寒。
历时三年,北境太史亮之治初现成效,丘兹、北狄、西戎渐渐融合在一起。江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冀州等东南沿海一带的无为而治也卓有成效,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朝臣纷纷上书,俱言太平盛世不远矣。
然圣上并未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下令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三年间,斗转星移,变化颇多。太后薨逝,二皇子册封为太子;崔显从小小的户部度支主事熬成了举重若轻的户部侍郎;秋氏门楣越发显赫,秋向阳在殿试中一举夺魁,奉圣命任太子侍读;兵部郎中张远修纂《凉州武经》大功告成,婉拒了圣上的兵部尚书之职,上书乞骸。圣上再三挽留,张远再拒,最后领了个定北王王府詹事的散官,请旨去凉州督建定北王王府。
张远一身所学,尽传于义子秋向阳,因而秋向阳出仕,他致仕得了无牵挂。秋向阳曾给姐姐送去张远的画像,长须及胸,精神矍铄,岁月优待,未刻下沧桑的痕迹,竟有返老还童之相。张远其人,幼时孤苦,少时艰辛,壮时凄凉,晚年得意,他生命中的时来运转与秋惊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得益于秋惊寒,也回馈于秋惊寒。反之,对于秋惊寒而言,少时失恃失怙,张远弥补了她生命中的缺失,是一个亦师亦友,如父如兄般的重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际遇,真是妙不可言。
自三年前东夷败北,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之后,冀州等东南沿海一带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出海捕鱼的百姓日渐增多,吆喝上十几二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有时一年走一遭,就够寻常百姓辛苦耕作一整年了。所以,虽天有不测风云,出海有危险,仍然挡不住高额回报的利诱,前赴后继。有时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迷失了前行的方向,若能遇到巡海的江南水师军舰,及时大声呼救,往往能够得到救援。
自从莫问带着秋明哲看过大海之后,淮北王世子便表现出对大海的无比热爱与向往。秋惊寒从不拘着他,得闲时也会带着他去海上巡视。
洪庆三十二年Chun,秋惊寒带着两岁多的秋明哲在渤海巡视,与往常一样,梁文锦、莫问、沈黑妞与淮山陪同,楼船上人不多,共三十余人。秋惊寒这几年深居简出,除却亲信,能够见到她的并不多,她外出巡视一向是兴之所至,不拘日期,不讲排场,知道的人也不多。有时将领们在海上她相遇,忠于职守,敬个军礼即可。
在慕致远的细心照料和崔渊的精心调理之下,秋惊寒的身体渐渐好转,早年东征西讨时落下的病症渐渐痊愈,姿容既好,神情亦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一身布衣,亦难掩其清贵无双的气魄风度。淮山这几年虚心受教,潜心读书,变化之大令人刮目相看,身姿儁伟,亦工画,能饮酒,好礼士,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小小年纪已有卿相之姿。假以时日,恐怕又是国之栋梁。
风起云涌,海浪将至,楼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往回航行。秋明哲过了兴奋劲之后,乖巧地窝在秋惊寒怀里熟睡。秋惊寒单手慵懒地搂着他,侧身坐在船舱的正中位置,梁文锦、莫问等将领围着她团团而坐。
“文锦和莫问,你们俩今日怎么得闲一同陪爷出来?”秋惊寒笑问,“可是有什么事情难以抉择?”
“将军慧眼如炬,真是什么都逃不过您的眼睛。”梁文锦笑道,“我们俩确实在一事上产生了分歧,难以说服彼此。”
“哦,不妨说来听听,让爷参详参详。”秋惊寒温声道。
“日前,东夷进贡减半,沈先生提出领兵东征,讨伐东夷。莫将军认为时机已至,末将认...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江南水师驻扎在渤海郡已有三年,秋明哲的马步都扎得有模有样了。
剿匪之后,江南水师无大事,平日紧锣密鼓地Cao兵练马,军师沈翊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练兵上,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让他忘却仇恨,反倒让他变得愈发坚韧不拔,一洗雪耻的梦依然在他梦里夜夜出现,刻骨铭心的仇恨早已在心底生根发芽,又怎能轻易地忘怀?
梁文锦与莫问挑起了重担,每月循例去幽州、青州、兖州视察一次,每三个月汇演一次。徐州将领杜存远、交州将领郑云龙因东征与秋惊寒结下情谊,经常与江南水师互通有无,江南水师治下的幽州老将吕志平就更不用说了,时常拜谒秋惊寒。
历时三年,北境太史亮之治初现成效,丘兹、北狄、西戎渐渐融合在一起。江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冀州等东南沿海一带的无为而治也卓有成效,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朝臣纷纷上书,俱言太平盛世不远矣。
然圣上并未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下令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三年间,斗转星移,变化颇多。太后薨逝,二皇子册封为太子;崔显从小小的户部度支主事熬成了举重若轻的户部侍郎;秋氏门楣越发显赫,秋向阳在殿试中一举夺魁,奉圣命任太子侍读;兵部郎中张远修纂《凉州武经》大功告成,婉拒了圣上的兵部尚书之职,上书乞骸。圣上再三挽留,张远再拒,最后领了个定北王王府詹事的散官,请旨去凉州督建定北王王府。
张远一身所学,尽传于义子秋向阳,因而秋向阳出仕,他致仕得了无牵挂。秋向阳曾给姐姐送去张远的画像,长须及胸,精神矍铄,岁月优待,未刻下沧桑的痕迹,竟有返老还童之相。张远其人,幼时孤苦,少时艰辛,壮时凄凉,晚年得意,他生命中的时来运转与秋惊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得益于秋惊寒,也回馈于秋惊寒。反之,对于秋惊寒而言,少时失恃失怙,张远弥补了她生命中的缺失,是一个亦师亦友,如父如兄般的重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际遇,真是妙不可言。
自三年前东夷败北,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之后,冀州等东南沿海一带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出海捕鱼的百姓日渐增多,吆喝上十几二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有时一年走一遭,就够寻常百姓辛苦耕作一整年了。所以,虽天有不测风云,出海有危险,仍然挡不住高额回报的利诱,前赴后继。有时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迷失了前行的方向,若能遇到巡海的江南水师军舰,及时大声呼救,往往能够得到救援。
自从莫问带着秋明哲看过大海之后,淮北王世子便表现出对大海的无比热爱与向往。秋惊寒从不拘着他,得闲时也会带着他去海上巡视。
洪庆三十二年Chun,秋惊寒带着两岁多的秋明哲在渤海巡视,与往常一样,梁文锦、莫问、沈黑妞与淮山陪同,楼船上人不多,共三十余人。秋惊寒这几年深居简出,除却亲信,能够见到她的并不多,她外出巡视一向是兴之所至,不拘日期,不讲排场,知道的人也不多。有时将领们在海上她相遇,忠于职守,敬个军礼即可。
在慕致远的细心照料和崔渊的精心调理之下,秋惊寒的身体渐渐好转,早年东征西讨时落下的病症渐渐痊愈,姿容既好,神情亦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一身布衣,亦难掩其清贵无双的气魄风度。淮山这几年虚心受教,潜心读书,变化之大令人刮目相看,身姿儁伟,亦工画,能饮酒,好礼士,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小小年纪已有卿相之姿。假以时日,恐怕又是国之栋梁。
风起云涌,海浪将至,楼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往回航行。秋明哲过了兴奋劲之后,乖巧地窝在秋惊寒怀里熟睡。秋惊寒单手慵懒地搂着他,侧身坐在船舱的正中位置,梁文锦、莫问等将领围着她团团而坐。
“文锦和莫问,你们俩今日怎么得闲一同陪爷出来?”秋惊寒笑问,“可是有什么事情难以抉择?”
“将军慧眼如炬,真是什么都逃不过您的眼睛。”梁文锦笑道,“我们俩确实在一事上产生了分歧,难以说服彼此。”
“哦,不妨说来听听,让爷参详参详。”秋惊寒温声道。
“日前,东夷进贡减半,沈先生提出领兵东征,讨伐东夷。莫将军认为时机已至,末将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