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book.com,重生七零年代(重生女的全新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欣早找借口让哥哥们复习过以往学过的知识,所以沈家兄弟对课本上的知识早就通透了。沈二哥从未如此高兴过,心里满满地激动就像要溢出来一样。他得知要高考的消息后,回过神就把妹妹抱起来转了几圈。
沈二哥知道,他们比起旁人,可是多出优势来,就凭三人早早把课本知识吃透,就比别人占有力形势。再好好复习一遍,还怕考不上大学吗,比起那些临时抱佛脚的人来说,他们不用焦虑发愁,这都得谢谢妹妹早早鼓励他们学习,不然这时候还不得急得团团转。
因为学校搞各种运动,认真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而更多人因为参加劳动、工作,把往年的知识都放下,所以学习起来都赶到吃力。因为有沈家兄弟的帮助,村里的考生很快投入学习状态,复习起来也容易一些,遇到难题有人解惑,好多人闻名都来请教,沈家快成了学习基地。
家里有孩子的考生,就把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看,白天忙工作的工人就晚上灯下夜读。也有家人不支持考大学的,就偷偷去报名,以死相逼也要参加高考。可能是那些愚昧的家人鸡窝里飞出金凤凰飞走,所以才千方百计阻拦。有的人为高考消息颜开动人的笑颜,有的人则是流下激动的泪水,不管怎样,成千上万的考生们都在忘我吸收知识,准备即将到来的考试。
1977年11月份开始,高校招生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命题,一共分文理两类。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英语;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
由于考试时间在寒冷的冬天,无数考生只得穿着笨重的棉衣参加考试。兰欣他们也不例外,个个都穿上军大氅,家里没有的,就在村里借着穿,生怕在考场上冻坏。
天不亮兰欣和村里的考生就出发了,他们是坐村里的拖拉机去市区参加考试的。到了考场后,兰欣见到处挂着欢迎考生的横幅,大红色的横幅在寒风中飞舞,竭力欢迎众人的到来。
考生们都一堆堆站在院子里等待着,有的踌躇满志,许是学得踏实,心里有底;有的焦虑不安,来回转悠,念念有词,可能是没参透课本上的知识,也可能是考前焦虑症。相比来说,兰欣他们这些人比较悠闲,不时好奇打量考场的环境,就是扬着笑脸和同伴说话。
考生们的年龄相差很多,还有老师学生一起上考场的事;有的遇到高中校友,有的遇到自家亲戚,这种事情让兰欣看着眼里,觉得有点喜感,又有些伤感。要不是□,怎么会老师学生一起参加考试的事情呢?
考试铃声一响,考生们纷纷进入了考场。兰欣见考场是一个很大的会议大厅,众考生按照考号一一落座,前后观察起形势来。兰欣左边是一个身材消瘦的青年,看衣服像是城里人;右边是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大姐,一看就是参加工作了。兰欣按捺下自己内心的起伏,认认真真做起试卷,考场里飘满了油印味。
考生们的心情紧张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好不容易盼来的机会得把握好才行。有的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竟然晕倒在考场上,白白错过了这次机会,看来只能明年再考。这样的事情让同考场的考生见了,心里都不是滋味,接下来则更专注地把目光放到考卷上。
中午没法回家,有的人吃自家带的干粮和烙饼,条件好的在外面的小吃摊上吃点,再在考场接点热水喝,一顿饭就凑合过去了。
忙碌紧张的时间一晃而过,考完试后,兰欣终于放松身心,安下心来照顾孩子。考试的结果是好是坏,兰欣已经不再考虑,她已经做过最大的努力,就等着看结果了。不过兰欣心里有数,做了这么久准备,大学是有把握的。
兰欣给儿子起了个小名,叫牛牛,希望他能健康常乐。这个可乐的名字得到了姜奶奶的赞同,老一辈的心里都认为贱名好养活,正好顺了奶奶的心思。牛牛已经快六个月了,黑亮的眼睛像黑曜石一般,粉嫩的小脸软糯糯的,都随了兰欣。小牛牛穿着姥姥做的红棉袄,像年画上的娃娃一样可爱。
农村的孩子冬天爱皴脸,牛牛的脸上白里透红,一点事都没有,这都多亏了兰欣的空间。她经常用空间灵泉水给儿子擦脸,别人见了都认为牛牛长得白是像他妈妈。
兰欣早就开始给牛牛添加辅食,像是蒸蛋羹、稀饭、还有用鸡蛋炒好的炒面,经常给儿子加餐。所以孩子长得快,咿咿呀呀叫起来很讨人喜欢,再加上时不时露出个无齿的笑容,逗得孩子妈笑个不停。
姜学兵的堂哥在镇公社工作,姜奶奶就让他时常关注何时放榜的消息。这一天终于到来,堂哥说要到教育局去看榜。兰欣把孩子交给姜奶奶,和哥哥去了区教育局。
到了教育局,远远就看见一群人黑压压地围着。沈大哥让兰欣在一旁等着,“兰欣,忒挤了,你在外边等着,我和小二进去。”
到了这时候,兰欣倒是不着急了,“大哥,你们进去吧,我在这里等着。”她站在一棵杨树旁边,微笑地说着。
兰欣看着哥哥奋力挤进人群,等了好一会儿,沈二哥拿着纸笔出来了,“兰欣,考上了,都到分数线了……”
只见沈二哥揪下帽子,嗖地一下就抛在远处,还一蹦三尺高,那兴奋劲就别提了。沈大哥脸上也是满满的笑容。
沈大哥和大嫂,还有兰欣都是考得文科,只有沈二哥考理科。其中沈二哥和兰欣成绩最好,都在红榜前几名。沈大哥也不错,占三十多名;他媳妇就差点,百名往后了,不过大家都过了录取线,这成绩够让人侧目了。
看完张贴红榜的考生们,有的当场就失声痛哭,看样子就知道没考上;有的流下喜悦的泪水,慌忙回家给家人报喜讯。
沈爸沈妈得知自家孩子都考上时,那激动的样子就别提了,沈爸当时就一拍大腿,招呼沈妈说:“快点,杀只老母鸡给孩子吃,庆祝孩子们考上大学。”
沈大哥谦虚地说:“多亏了妹妹早得了信儿,咱准备足,不然这时候说不定干瞪眼呢。”
沈二哥也凑趣:“就是,多亏了妹妹,平时劝着咱们学习,不然干几年活,早忘光了,报名考试不一定能考好。”
兰欣的嫂子自始至终都是笑眯眯地,她知道要不是靠丈夫和小姑子的帮助,自个这辈子得和土坷垃打交道了,幸好公婆开通,让她也跟着考大学,她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二老。她早就给娘家送了信去,她爸知道她考上大学,就说多亏了亲家,要是自家闺女没嫁过去,肯定在家忙秋收赚工分,哪有时间让闺女复习。陈妈一边感叹闺女嫁了好人家,一边嘱咐闺女,将来有了出息,别忘了拉扯弟弟妹妹。
除了沈家兄妹,村里还有两个知青、一个民办教师考上了。村民们老沈家出了好几个大学生,羡慕有之,嫉妒的更多。兰欣的同班同学也有几个考上了,还有几个亲戚家的孩子,有沈家兄妹给的学习资料,幸运地过了录取分数线。
有的当妈的干错点着自家孩子额头说:“看看人家沈家孩子,怎么就都考上了,一样的考题,你怎么就得分那么低,猪脑子……”
他们那里知道,兰欣是开了金手指重生回来的,有她的提前准备,加上考题不是太难,考大学自然不是什么难事。哪像其他人,有的得知报名考试的时候都快考试了,根本没时间准备;有的因为参加工作好几年,学过的知识都忘了;有的是因为在学校搞各种批斗和运动,根本没学多少知识,能考上大学才怪呢。
所以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创造的。兰三人都是考的文科,大多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加上题目用功苦读,考个好成绩真不是难事。
接下来就是填饱志愿的事情了,这时候也没什么高校材料让考生参考,考上的人大多是跟亲戚朋友和老师打听那个大学好,什么大学离家近,什么大学不收费……
因为报考志愿的事情,沈家和姜家个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姜家姜学兵的大伯和堂哥说s大是本省最好的大学,是个历史悠久的学校,就在本市,离家近,可以让兰欣考虑一下。兰欣的高中老师说兰欣成绩好,可以报考首都的大学,以后毕业了能分个好工作。沈妈觉得小两口两地分居不像回事,不如去姜学兵所在的部队驻地那里去上大学,这样一家人就团聚了。
兰欣听了大伙的意见,一时间左右为难,她上大学,孩子肯定得带着。儿子这么小,还吃奶,当妈的离远了肯定不放心。要是去丈夫那里,人生地不熟不说,丈夫说不定没时间管她娘俩。兰欣从丈夫的信里看出,他经常忙得昏天黑地,去了说不定两人也是聚少离多。
其实兰欣打心底想去首都上大学,她是知道未来发展趋势的,假如去首都上大学,学校好不说,若是过两年改革开放了,能在那里做生意占个先机,多赚点钱攒点家底,不论是对沈家还是姜家都是好事。最重要的是首都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于一体,学校教育比起别处好很多。兰欣可知道,后世弄个首都户口有多难,首都的孩子高考分数线是全国最低的,这些都是为了下一代考虑。
还有,再过十几年,首都可是寸土寸金。若是早在北京置办下房产,日后就是靠房产收益就能过得很好。
兰欣考虑这些也是为了孩子。姜学兵的工资每月就那几十块,最近几年高不到哪里去。若是只靠他的工资,顶多过个小康,根本不可能富有。姜学兵在部队上,不用考虑他做生意赚钱的事情,这些当然是兰欣来筹谋了。
再说,兰欣还想再要个孩子,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多多赚钱是很有必要的。
兰欣考虑了许多,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去首都上大学。虽说不能和丈夫在同一个城市,但对这个家的未来确是好的。兰欣寻思着,在外上学这几年,寒假就回家过团圆年,暑假就带儿子去投靠丈夫,总能想出办法来。
☆、60更新
沈家大哥其实想上军校,后来听兰欣说军校管得严,不能经常跟媳妇见面,才罢了心思。
兰欣毕竟从这个时代经历过一回,她知道最多,就把各种情况跟哥嫂说了说,比如报什么专业,以后有什么好处。
兰欣知道,这一届考上大学的人,再过二三十年,就成了国家的中流砥柱。做官的人,将来能主政一方,规划着国家的发展;从商的人,将来能开公司办工厂,振兴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从师的人,开课授徒,发展学术,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时代造就了这一代人,这些人开创了新的未来。
当然,这些她都是打着老师的旗号说的,二哥问她怎么知道这么多,兰欣就说是高中老师告诉她这些情况。
兰欣建议大哥上中国人民大学,读法律系,以后出来在机关单位工作,也算是“铁饭碗”了。二哥就读xx军事院校,渡过金的军人以后军衔好升。嫂子上xx师范大学中文系,将来做个语文老师就很好。虽说现在的人都看不起“臭老九”,可兰欣知道,以后教师的工资、假期,相比其他职业来说,很是不错,正适合居家女人做这份工作。
欣早找借口让哥哥们复习过以往学过的知识,所以沈家兄弟对课本上的知识早就通透了。沈二哥从未如此高兴过,心里满满地激动就像要溢出来一样。他得知要高考的消息后,回过神就把妹妹抱起来转了几圈。
沈二哥知道,他们比起旁人,可是多出优势来,就凭三人早早把课本知识吃透,就比别人占有力形势。再好好复习一遍,还怕考不上大学吗,比起那些临时抱佛脚的人来说,他们不用焦虑发愁,这都得谢谢妹妹早早鼓励他们学习,不然这时候还不得急得团团转。
因为学校搞各种运动,认真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而更多人因为参加劳动、工作,把往年的知识都放下,所以学习起来都赶到吃力。因为有沈家兄弟的帮助,村里的考生很快投入学习状态,复习起来也容易一些,遇到难题有人解惑,好多人闻名都来请教,沈家快成了学习基地。
家里有孩子的考生,就把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看,白天忙工作的工人就晚上灯下夜读。也有家人不支持考大学的,就偷偷去报名,以死相逼也要参加高考。可能是那些愚昧的家人鸡窝里飞出金凤凰飞走,所以才千方百计阻拦。有的人为高考消息颜开动人的笑颜,有的人则是流下激动的泪水,不管怎样,成千上万的考生们都在忘我吸收知识,准备即将到来的考试。
1977年11月份开始,高校招生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命题,一共分文理两类。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英语;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
由于考试时间在寒冷的冬天,无数考生只得穿着笨重的棉衣参加考试。兰欣他们也不例外,个个都穿上军大氅,家里没有的,就在村里借着穿,生怕在考场上冻坏。
天不亮兰欣和村里的考生就出发了,他们是坐村里的拖拉机去市区参加考试的。到了考场后,兰欣见到处挂着欢迎考生的横幅,大红色的横幅在寒风中飞舞,竭力欢迎众人的到来。
考生们都一堆堆站在院子里等待着,有的踌躇满志,许是学得踏实,心里有底;有的焦虑不安,来回转悠,念念有词,可能是没参透课本上的知识,也可能是考前焦虑症。相比来说,兰欣他们这些人比较悠闲,不时好奇打量考场的环境,就是扬着笑脸和同伴说话。
考生们的年龄相差很多,还有老师学生一起上考场的事;有的遇到高中校友,有的遇到自家亲戚,这种事情让兰欣看着眼里,觉得有点喜感,又有些伤感。要不是□,怎么会老师学生一起参加考试的事情呢?
考试铃声一响,考生们纷纷进入了考场。兰欣见考场是一个很大的会议大厅,众考生按照考号一一落座,前后观察起形势来。兰欣左边是一个身材消瘦的青年,看衣服像是城里人;右边是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大姐,一看就是参加工作了。兰欣按捺下自己内心的起伏,认认真真做起试卷,考场里飘满了油印味。
考生们的心情紧张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好不容易盼来的机会得把握好才行。有的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竟然晕倒在考场上,白白错过了这次机会,看来只能明年再考。这样的事情让同考场的考生见了,心里都不是滋味,接下来则更专注地把目光放到考卷上。
中午没法回家,有的人吃自家带的干粮和烙饼,条件好的在外面的小吃摊上吃点,再在考场接点热水喝,一顿饭就凑合过去了。
忙碌紧张的时间一晃而过,考完试后,兰欣终于放松身心,安下心来照顾孩子。考试的结果是好是坏,兰欣已经不再考虑,她已经做过最大的努力,就等着看结果了。不过兰欣心里有数,做了这么久准备,大学是有把握的。
兰欣给儿子起了个小名,叫牛牛,希望他能健康常乐。这个可乐的名字得到了姜奶奶的赞同,老一辈的心里都认为贱名好养活,正好顺了奶奶的心思。牛牛已经快六个月了,黑亮的眼睛像黑曜石一般,粉嫩的小脸软糯糯的,都随了兰欣。小牛牛穿着姥姥做的红棉袄,像年画上的娃娃一样可爱。
农村的孩子冬天爱皴脸,牛牛的脸上白里透红,一点事都没有,这都多亏了兰欣的空间。她经常用空间灵泉水给儿子擦脸,别人见了都认为牛牛长得白是像他妈妈。
兰欣早就开始给牛牛添加辅食,像是蒸蛋羹、稀饭、还有用鸡蛋炒好的炒面,经常给儿子加餐。所以孩子长得快,咿咿呀呀叫起来很讨人喜欢,再加上时不时露出个无齿的笑容,逗得孩子妈笑个不停。
姜学兵的堂哥在镇公社工作,姜奶奶就让他时常关注何时放榜的消息。这一天终于到来,堂哥说要到教育局去看榜。兰欣把孩子交给姜奶奶,和哥哥去了区教育局。
到了教育局,远远就看见一群人黑压压地围着。沈大哥让兰欣在一旁等着,“兰欣,忒挤了,你在外边等着,我和小二进去。”
到了这时候,兰欣倒是不着急了,“大哥,你们进去吧,我在这里等着。”她站在一棵杨树旁边,微笑地说着。
兰欣看着哥哥奋力挤进人群,等了好一会儿,沈二哥拿着纸笔出来了,“兰欣,考上了,都到分数线了……”
只见沈二哥揪下帽子,嗖地一下就抛在远处,还一蹦三尺高,那兴奋劲就别提了。沈大哥脸上也是满满的笑容。
沈大哥和大嫂,还有兰欣都是考得文科,只有沈二哥考理科。其中沈二哥和兰欣成绩最好,都在红榜前几名。沈大哥也不错,占三十多名;他媳妇就差点,百名往后了,不过大家都过了录取线,这成绩够让人侧目了。
看完张贴红榜的考生们,有的当场就失声痛哭,看样子就知道没考上;有的流下喜悦的泪水,慌忙回家给家人报喜讯。
沈爸沈妈得知自家孩子都考上时,那激动的样子就别提了,沈爸当时就一拍大腿,招呼沈妈说:“快点,杀只老母鸡给孩子吃,庆祝孩子们考上大学。”
沈大哥谦虚地说:“多亏了妹妹早得了信儿,咱准备足,不然这时候说不定干瞪眼呢。”
沈二哥也凑趣:“就是,多亏了妹妹,平时劝着咱们学习,不然干几年活,早忘光了,报名考试不一定能考好。”
兰欣的嫂子自始至终都是笑眯眯地,她知道要不是靠丈夫和小姑子的帮助,自个这辈子得和土坷垃打交道了,幸好公婆开通,让她也跟着考大学,她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二老。她早就给娘家送了信去,她爸知道她考上大学,就说多亏了亲家,要是自家闺女没嫁过去,肯定在家忙秋收赚工分,哪有时间让闺女复习。陈妈一边感叹闺女嫁了好人家,一边嘱咐闺女,将来有了出息,别忘了拉扯弟弟妹妹。
除了沈家兄妹,村里还有两个知青、一个民办教师考上了。村民们老沈家出了好几个大学生,羡慕有之,嫉妒的更多。兰欣的同班同学也有几个考上了,还有几个亲戚家的孩子,有沈家兄妹给的学习资料,幸运地过了录取分数线。
有的当妈的干错点着自家孩子额头说:“看看人家沈家孩子,怎么就都考上了,一样的考题,你怎么就得分那么低,猪脑子……”
他们那里知道,兰欣是开了金手指重生回来的,有她的提前准备,加上考题不是太难,考大学自然不是什么难事。哪像其他人,有的得知报名考试的时候都快考试了,根本没时间准备;有的因为参加工作好几年,学过的知识都忘了;有的是因为在学校搞各种批斗和运动,根本没学多少知识,能考上大学才怪呢。
所以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创造的。兰三人都是考的文科,大多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加上题目用功苦读,考个好成绩真不是难事。
接下来就是填饱志愿的事情了,这时候也没什么高校材料让考生参考,考上的人大多是跟亲戚朋友和老师打听那个大学好,什么大学离家近,什么大学不收费……
因为报考志愿的事情,沈家和姜家个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姜家姜学兵的大伯和堂哥说s大是本省最好的大学,是个历史悠久的学校,就在本市,离家近,可以让兰欣考虑一下。兰欣的高中老师说兰欣成绩好,可以报考首都的大学,以后毕业了能分个好工作。沈妈觉得小两口两地分居不像回事,不如去姜学兵所在的部队驻地那里去上大学,这样一家人就团聚了。
兰欣听了大伙的意见,一时间左右为难,她上大学,孩子肯定得带着。儿子这么小,还吃奶,当妈的离远了肯定不放心。要是去丈夫那里,人生地不熟不说,丈夫说不定没时间管她娘俩。兰欣从丈夫的信里看出,他经常忙得昏天黑地,去了说不定两人也是聚少离多。
其实兰欣打心底想去首都上大学,她是知道未来发展趋势的,假如去首都上大学,学校好不说,若是过两年改革开放了,能在那里做生意占个先机,多赚点钱攒点家底,不论是对沈家还是姜家都是好事。最重要的是首都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于一体,学校教育比起别处好很多。兰欣可知道,后世弄个首都户口有多难,首都的孩子高考分数线是全国最低的,这些都是为了下一代考虑。
还有,再过十几年,首都可是寸土寸金。若是早在北京置办下房产,日后就是靠房产收益就能过得很好。
兰欣考虑这些也是为了孩子。姜学兵的工资每月就那几十块,最近几年高不到哪里去。若是只靠他的工资,顶多过个小康,根本不可能富有。姜学兵在部队上,不用考虑他做生意赚钱的事情,这些当然是兰欣来筹谋了。
再说,兰欣还想再要个孩子,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多多赚钱是很有必要的。
兰欣考虑了许多,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去首都上大学。虽说不能和丈夫在同一个城市,但对这个家的未来确是好的。兰欣寻思着,在外上学这几年,寒假就回家过团圆年,暑假就带儿子去投靠丈夫,总能想出办法来。
☆、60更新
沈家大哥其实想上军校,后来听兰欣说军校管得严,不能经常跟媳妇见面,才罢了心思。
兰欣毕竟从这个时代经历过一回,她知道最多,就把各种情况跟哥嫂说了说,比如报什么专业,以后有什么好处。
兰欣知道,这一届考上大学的人,再过二三十年,就成了国家的中流砥柱。做官的人,将来能主政一方,规划着国家的发展;从商的人,将来能开公司办工厂,振兴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从师的人,开课授徒,发展学术,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时代造就了这一代人,这些人开创了新的未来。
当然,这些她都是打着老师的旗号说的,二哥问她怎么知道这么多,兰欣就说是高中老师告诉她这些情况。
兰欣建议大哥上中国人民大学,读法律系,以后出来在机关单位工作,也算是“铁饭碗”了。二哥就读xx军事院校,渡过金的军人以后军衔好升。嫂子上xx师范大学中文系,将来做个语文老师就很好。虽说现在的人都看不起“臭老九”,可兰欣知道,以后教师的工资、假期,相比其他职业来说,很是不错,正适合居家女人做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