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book.com,舌尖上的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烤肉,后世又叫烧烤,可以算是最早的经过烹饪的菜肴。
当人类第一次学会使用火,通过烤制的办法把食物烤熟来食用,不仅仅是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习惯,更因为烤熟的肉类中的蛋白质更容易被人类所吸收利用,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杨家庄子里的牛是耕牛,这个是不敢杀了吃肉的,杨怀仁还不想挨板子。但是庄子不像城里有羊肉鹿肉可以选择,杨怀仁只能烧烤最普通的猪肉。
从古至今,烤肉的方法都很简单,支起个架子把肉放在上边烤,或者把肉切成块,用竹签或者木签穿成了肉串再烤制,根据口味加上些食盐和香料就可以。
不过杨怀仁因为有了辣椒面,今天的烤肉可以说是十分接近后世的烤串的味道了。
五六斤半肥的猪肉串烤好了,盛到一个大簸箩里端上了桌子,新出锅的随园春斟满了酒杯,伴着门外淅淅沥沥的秋雨,这场BBQ可谓充满了小资情调。
在座的五人中,赵煦年纪最小,但论起地位,却是以赵煦为尊,所以大家都等着他先吃第一口。
赵煦看了看簸箩里还在滋滋响着,撒发着诱人香气的猪肉串,似乎有些迟疑,站在他身后的苏桂走过来想替赵煦先试吃一下,可等看清楚了桌上的猪肉串,本来就十分阴郁的脸色直接变的灰里透着黑,对杨怀仁大有不满。
“杨大官人,你也是个读书人,难道不知道官家不能吃猪肉吗?
圣人有云,‘君子不食溷豚’,这个简单的道理,你难道不懂?”
杨怀仁讶异,自从他来了大宋,确实听说过有些文人和官员们一些奇怪的习惯,比如不吃猪肉。
市井里贩售的肉类,主要就是猪肉、羊肉和鸡鸭肉,其他的牛肉,鹿肉和兔肉也有,但是数量不大。
价钱上看,牛肉因为都是行商从北边草原上收购回来牧养的牛所产,所以价格最贵,羊肉其次,猪肉最便宜。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大多也只吃得起猪肉,所以猪肉的圈养量和贩售量也最大。
实际上,对于皇帝来说,他在饮食习惯上受到的这种人为限制,属于被那些朝堂上遵循圣人之礼的大儒们给道德绑架了。
《礼记·少仪》中的原话,是“君子不食溷腴”,《说文解字》中对这句话的释义,是“君子不食圂腴,注云周礼畏作豢谓犬豕之属食米谷者也,腴有似于人秽……”
意思是说,猪狗的食性是杂食的,近似于人,君子应怀着对同类的仁爱之心,不食用它们,后来这句话的意思逐渐演变为一种思想,表示君子应该独善其身,不与肮脏的人或者事情沆瀣一气,与吃不吃猪肉并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唐宋时期的一些大儒,对这句话有了新的个人观点,擅自把那句“君子不食溷腴”改成了“君子不食溷豚”。
偏执的认为这就是圣人说读书人身为明理之人,应当堂堂正正,干干净净,猪啥脏东西都吃,“牧豚人”喂猪都用些泔水之类的脏东西,所以猪肉也是脏的,不应该吃。
当然北宋的大儒大文人有很多,对圣人之言也有不同的理解,像以二程为代表的洛派便是最大的一支,另外还有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派,以及以苏轼为代表的蜀派等等不同的流派。
洛派就坚持文人不吃猪肉的观点,而蜀派就不这么认为。元祐初年,宰相司马光去世,因为丧葬当日能不能吃肉的问题,洛派和蜀派还发生过一次较大的论战。
眼下朝堂上洛派的领袖程颐是大学士,其他几位宰相和高官也出自洛派,加上洛派门生故旧遍天下,所以他们的观点在读书人中得... -->>
烤肉,后世又叫烧烤,可以算是最早的经过烹饪的菜肴。
当人类第一次学会使用火,通过烤制的办法把食物烤熟来食用,不仅仅是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习惯,更因为烤熟的肉类中的蛋白质更容易被人类所吸收利用,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杨家庄子里的牛是耕牛,这个是不敢杀了吃肉的,杨怀仁还不想挨板子。但是庄子不像城里有羊肉鹿肉可以选择,杨怀仁只能烧烤最普通的猪肉。
从古至今,烤肉的方法都很简单,支起个架子把肉放在上边烤,或者把肉切成块,用竹签或者木签穿成了肉串再烤制,根据口味加上些食盐和香料就可以。
不过杨怀仁因为有了辣椒面,今天的烤肉可以说是十分接近后世的烤串的味道了。
五六斤半肥的猪肉串烤好了,盛到一个大簸箩里端上了桌子,新出锅的随园春斟满了酒杯,伴着门外淅淅沥沥的秋雨,这场BBQ可谓充满了小资情调。
在座的五人中,赵煦年纪最小,但论起地位,却是以赵煦为尊,所以大家都等着他先吃第一口。
赵煦看了看簸箩里还在滋滋响着,撒发着诱人香气的猪肉串,似乎有些迟疑,站在他身后的苏桂走过来想替赵煦先试吃一下,可等看清楚了桌上的猪肉串,本来就十分阴郁的脸色直接变的灰里透着黑,对杨怀仁大有不满。
“杨大官人,你也是个读书人,难道不知道官家不能吃猪肉吗?
圣人有云,‘君子不食溷豚’,这个简单的道理,你难道不懂?”
杨怀仁讶异,自从他来了大宋,确实听说过有些文人和官员们一些奇怪的习惯,比如不吃猪肉。
市井里贩售的肉类,主要就是猪肉、羊肉和鸡鸭肉,其他的牛肉,鹿肉和兔肉也有,但是数量不大。
价钱上看,牛肉因为都是行商从北边草原上收购回来牧养的牛所产,所以价格最贵,羊肉其次,猪肉最便宜。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大多也只吃得起猪肉,所以猪肉的圈养量和贩售量也最大。
实际上,对于皇帝来说,他在饮食习惯上受到的这种人为限制,属于被那些朝堂上遵循圣人之礼的大儒们给道德绑架了。
《礼记·少仪》中的原话,是“君子不食溷腴”,《说文解字》中对这句话的释义,是“君子不食圂腴,注云周礼畏作豢谓犬豕之属食米谷者也,腴有似于人秽……”
意思是说,猪狗的食性是杂食的,近似于人,君子应怀着对同类的仁爱之心,不食用它们,后来这句话的意思逐渐演变为一种思想,表示君子应该独善其身,不与肮脏的人或者事情沆瀣一气,与吃不吃猪肉并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唐宋时期的一些大儒,对这句话有了新的个人观点,擅自把那句“君子不食溷腴”改成了“君子不食溷豚”。
偏执的认为这就是圣人说读书人身为明理之人,应当堂堂正正,干干净净,猪啥脏东西都吃,“牧豚人”喂猪都用些泔水之类的脏东西,所以猪肉也是脏的,不应该吃。
当然北宋的大儒大文人有很多,对圣人之言也有不同的理解,像以二程为代表的洛派便是最大的一支,另外还有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派,以及以苏轼为代表的蜀派等等不同的流派。
洛派就坚持文人不吃猪肉的观点,而蜀派就不这么认为。元祐初年,宰相司马光去世,因为丧葬当日能不能吃肉的问题,洛派和蜀派还发生过一次较大的论战。
眼下朝堂上洛派的领袖程颐是大学士,其他几位宰相和高官也出自洛派,加上洛派门生故旧遍天下,所以他们的观点在读书人中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